跳到主要內容

學者﹕央行降準非為「救市」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4日 06:35
2015年05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近日內地「救市」的言論,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弗里曼講席教授李稻葵昨日表示,不應該將央行降準簡單地理解為「放水」,這其實是為了對冲融資上升。


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吳曉靈則認為,內地金融的槓桿率在全球來說也比較高,在這種情况下,若再增加銀行信貸,只是「飲鴆止渴」服毒自殺的行為。


缺乏資金安排與運行機制

吳曉靈指出,由1949年至2008年,內地銀行系統一共投出的信貸是30萬億元,但由2009至2014年,銀行系統投出的信貸已經是50萬億元。這樣的信貸投入難道還不夠多嗎?她認為,中國並不缺錢。中國缺的是把錢通過合法和有效的渠道,引導向實體經濟中需要資金地方的制度安排與運行機制。


而李稻葵則表示,內地的國民儲蓄率非常高,至少是美國國民儲蓄率的3倍或2倍以上。但內地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若按債券市場或銀行貸款來計算,至少比美國企業高出50%,內地的銀行貸款利率接近6%,發債利率一般至少6至7%,都是非常之高。


對於經濟轉型升級,這是不利的。因此,第一個挑戰就是要設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的成本,所以央行最近一系列動作都是降息。


李稻葵又稱,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部分取代了銀行貸款,導致M2實際收縮,因此貨幣政策必須適當放寬,否則貨幣存量短期內就不夠了。因為去銀行貸款是滾動式的乘數效應,而債券市場的乘數效應很低,實際上會對整個M2的供給產生收縮的力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