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全球暖化、人口急升,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在不同國家討論如何利用科技幫助解決糧食問題之時,香港農業,繼續一片死寂,很多人歸咎政府沒有長遠的農業政策。
千呼萬喚,政府在今年年初推出《新農業政策》的諮詢文件,目的是促使「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裏頭也提到要引進「新科技」、「現代化管理方式」。
在解決香港農業問題上,科技的角色可以是什麼?
香港農業,原來曾經先進過的。五○年代,內地難民湧到香港,當中很多從家鄉帶着種田技術來,至六○、七○年代,在亞洲小農系統來說,香港算是先進的。香港永續栽培學苑的葉子盛認識一些老農夫,說自己那個年代曾到台灣交流,「我問他,在台灣學了什麼?他說,他不是去學,而是去教!」曾幾何時,香港的農夫,技術先進得足以獲邀請去分享,現在,倒是我們要去台灣取經。
香港農業曾經先進
本土研究社成員劉海龍說,就像堆肥,香港也曾經先進的,「至七○年代,香港仍有『大肥站』,在港九住宅收集排泄物,然後轉化成肥料,送到新界去種田。只是後來政府迷信綠色革命,轉用化肥。到了現在,我們沒再讓排泄物變成有用的東西,廚餘卻成為一個無法處理的問題」。劉海龍說,高科技,可以是先進的機器、更有效的灌溉技術,但他認為,在解決城巿問題之時,不會帶來更大的城巿問題,那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關於農業的問題,大概有兩種,一是產量不足,二是食物安全,這兩方面,香港的確沒有好好利用科技。在種田技術上,自六○年代開始,我們一直停滯不前,農田沒有發展成外國的大規模耕作,但日本台灣雖也維持小農模式,技術卻一日千里。如今,諮詢文件提到引進新科技如水耕,大概就是要彌補多年來的技術空白,讓農民種植高回報的西式沙律菜提升競爭力,讓香港農業在經濟上可以持續發展。水耕技術是否香港農業的出路,尚待討論;但在食物安全上,諮詢文件好像缺乏了重要一環,而這一環其實可以用簡單的科技解決,那就是我們的食物追蹤系統。在日本農民在一袋袋的蕃薯裏放置農家資料、台灣蔬果包上有二維碼可以一嘟知來源,我們的追蹤系統,卻只有執法部門在驗出蔬菜有問題才用來查找來源,香港距離外地的水平,未免太遠了。
小農模式 難引入高科技
不過,香港的小農模式,或許是引進高科技的阻礙?葉子盛不諱言,「是,小農的確是個瓶頸,但這是全世界都遇到的問題。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年的研究卻發現,農業發展的趨勢,該要由大規模重新走回小農的路向。一直以來,大規模的優勢,是靠大面積的農地,用機器代替人手,農業企業就可以賺得最多。但在全球糧食危機下,我們要的是增加糧食產量,而小農的單位生產量(即每平方米田地可以種多少農作物)其實更高。」
港追蹤系統不普及
兩年前,有來自內地的菜驗出有重金屬,當時食衛局長高永文說,香港具備完善食物安全制度,所有內地供港的蔬菜,均需來自註冊菜場,並受內地有關當局監管,而且香港制訂了一個食物來源的追蹤制度,在蔬菜輸港時,會在文錦渡的「食品管制中心」抽樣檢查,有問題隨時可追蹤源頭。
「新界菜」只佔市場百分二
換句話說,香港巿面買到的農產品,的確有系統可追溯源頭,但這只在政府驗出問題農產品時,才由政府按系統找源頭。但這個追蹤系統,夠保障每天買菜的你和我嗎?「你看街巿上的菜檔,是否檔檔都說自己的菜來自新界?但事實上,香港本土蔬菜的產量,只佔巿場2%,你說,怎可能檔檔都有新界菜賣?」沒錯,的確,在街巿買菜,往往只能憑肉眼看蔬菜「靚唔靚」來決定買不買,它來自哪兒,根本無從稽考,只有相信插在菜堆上、寫着價錢和來源地的紙牌。那麼,消費者若對農產品有疑問,有方法嗎?「無。」香港永續栽培學苑葉子盛說,香港有法例規管巿面出售的農產品,但要靠執法部門主動執法,「除非你覺得菜有問題,你拿去化驗,有證據,那麼應該可以循民事索償追究,查找來源」。
香港所謂的追蹤系統,無法普及至巿民也能操作,是一大缺陷。然而,若抽空這部分不談,只針對現有的追蹤系統來看,其實它本身也並不完善,假菜、毒菜還是無法禁絕,我們吃了什麼落肚,始終無法一清二楚。「這其實已是公開的秘密﹕雖然來港的蔬菜,必須是註冊菜場,但值錢的不是種出的菜,而是菜場獲批的配額,有些菜場送來香港的菜,其實不是自己種,而是從其他沒註冊的菜場買回來。那些真正的源頭,菜場是什麼模樣?栽種環境好壞,沒人知道」。
台灣履歷制 生產全紀錄
香港還未正式發展的追蹤系統,在外國其實已發展二十多年,而當中涉及的技術,其實只不過是條碼,或近年再進一步的二維碼(QR Code),並不能說是很高端很複雜的高科技。
七○年代,歐盟國家開始研究追溯食物生產來源和過程的系統,後來英國爆發瘋牛症,引起全球恐慌,美國和歐盟先後通過立法,要求生產食品的企業建立追溯系統。而在亞洲,日本、台灣在這方面的發展也相對成熟,遠在發生福島泄核事件之前,日本在九○年代就開始推行農產品生產的履歷制度,及後更推至所有食品,包括加工製品。所謂的履歷制度,就是把食品從原料採購到零售的資訊,都包含在條碼之中。
QR Code低技術低成本
這種履歷制度,在台灣也發展迅速。九○年代,農委會開始以某些農作物做試驗,從生產(包括農藥、肥料的資料)到採收、運輸、銷售的過程,利用個人數位行動助理(PDA)詳細記錄。二○○七年,台灣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開始正式推行產銷履歷制度。由於農民未必懂得操作電腦、互聯網,起初,政府容許他們使用紙本、電腦或手機做紀錄,資料包括個人資料、聯絡方法、企業資料、品種、施肥、防除、病蟲草害防治、耕地管理、採收等內容,然後再統一上載網上平台。農作物經過檢核,符合「台灣良好農業規範」,就可以獲得認證,生產者可在每件產品貼上檢驗標章貼紙,讓消費者即時查詢生產過程全紀錄。至二○一三年,台灣共有逾千生產者加入這個制度。不過,推行驗證制度,也會遇上困難,例如台灣的農夫,三年要花十萬元台幣做驗證,對小農戶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台灣一直有提供補助給這些農民,但即將會結束。
港最大問題:「履歷」牽涉內地
葉子盛估計,在香港要推行這種履歷制度,其實並不困難,要花的錢也不多,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會牽涉到內地,「現在的追蹤制度,對內地菜場的監管,都是由內地部門負責,香港沒插手」。但他說這不代表我們就沒有工夫可做,「我們不碰內地制度,也可以先做本地菜。當有一天,本地菜有了認證、履歷,執法部門嚴打假本地菜,區隔質素有疑問的農產品,這樣也可以建立本地品牌」。當然,這只會是個開始,但因為生產過程要透明,本地農作物的品質也會提升,而最終,至少,人們若想吃安全的菜,也有方法分辨。
提升產量 香港搞水耕?
《新農業政策》諮詢文件裏,政府也有着意提到要引入新科技,當中最備受爭議的,是建議引入「水耕法」——「水耕法生產是利用營養液栽種植物。這個方法既高效又清潔,亦適合在多層室內以全環控進行工廠式大量生產。把空置的工廠大廈改建成這類植物工廠,並在較低樓層闢設農墟,在技術上實屬可行」。從文件看來,政府的想法,是想藉此吸引農夫轉型新科技農產品,提升本地農產品競爭力,一方面可以讓農夫自力更生、讓本土農業得以在經濟上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解決缺乏農地問題,在毋須增加農地面積的同時,產量可以倍數增加。
以營養液代泥土
水耕,的確可以符合高科技農業的想像,以營養液代替泥土中的營養、以燈光代替陽光(聽說LED紅光可令植物葉面變肥大、藍光可令植物長高)。不過,這個建議卻遭到不少關注香港農業的人反對,認為水耕其實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例如以燈光代替陽光,所耗用的電能不計其數,也例如水耕用到的營養液,其實就是化肥,化肥需要開礦,而開礦會帶來污染。本土研究社的劉海龍說,「政府先導計劃的水耕場,碳排放是一般菜場的十三倍,沒錯,水耕可以慳水,但它需要燈光,而因為在室內,用來調節溫度的空調才最耗電」。至於一些室外水耕場,他說在可耕農地上倒石屎建水耕場,根本是破壞土地,本末倒置。
水耕化肥比土耕更少
不過,葉子盛覺得,在香港現時這種死氣沉沉的情況下,水耕也是可以認真研究的,「農業的光譜是可以很闊的,若政府真有心推行,而真的有商家願意投資在這方面,只要商家投資最終不是變了囤地、不是在農地倒石屎,我覺得並無不可」。那麼,如何解決水耕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相比起有機耕種,化肥當然不可以接受,但香港土耕生產的農作物,也不是完全有機。若比較土耕和水耕,水耕用的化肥其實比土耕更少。用在土地上的化肥,只有少於三成可以被農作物吸收,其餘都化為泥土一部分,又或者變成污染物。但水耕用的化肥,八成可以被吸收。」至於燈光代替陽光會耗費大量電能,「我也覺得不可以接受的。國際間對水耕也有要求的,例如水耕的環境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度,最低要求,大約就相等於清晨『天濛光』的光線強度。所以在密不見天的工廈發展水耕,未必可行,它所需要的電太多。」除了燈光,其實在工廈做水耕,水費也可以成本不菲,事關他們用的是水龍頭的水。葉子盛認為水耕可行,是指在室外做,而香港也是有農地的。翻看資料,截至二○一三年,香港約有四千五百公頃農地,其中七百多公頃是常耕農地,每年生產蔬菜約一萬六千噸,巿場佔有率約2%。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在不同國家討論如何利用科技幫助解決糧食問題之時,香港農業,繼續一片死寂,很多人歸咎政府沒有長遠的農業政策。
千呼萬喚,政府在今年年初推出《新農業政策》的諮詢文件,目的是促使「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裏頭也提到要引進「新科技」、「現代化管理方式」。
在解決香港農業問題上,科技的角色可以是什麼?
香港農業,原來曾經先進過的。五○年代,內地難民湧到香港,當中很多從家鄉帶着種田技術來,至六○、七○年代,在亞洲小農系統來說,香港算是先進的。香港永續栽培學苑的葉子盛認識一些老農夫,說自己那個年代曾到台灣交流,「我問他,在台灣學了什麼?他說,他不是去學,而是去教!」曾幾何時,香港的農夫,技術先進得足以獲邀請去分享,現在,倒是我們要去台灣取經。
香港農業曾經先進
本土研究社成員劉海龍說,就像堆肥,香港也曾經先進的,「至七○年代,香港仍有『大肥站』,在港九住宅收集排泄物,然後轉化成肥料,送到新界去種田。只是後來政府迷信綠色革命,轉用化肥。到了現在,我們沒再讓排泄物變成有用的東西,廚餘卻成為一個無法處理的問題」。劉海龍說,高科技,可以是先進的機器、更有效的灌溉技術,但他認為,在解決城巿問題之時,不會帶來更大的城巿問題,那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關於農業的問題,大概有兩種,一是產量不足,二是食物安全,這兩方面,香港的確沒有好好利用科技。在種田技術上,自六○年代開始,我們一直停滯不前,農田沒有發展成外國的大規模耕作,但日本台灣雖也維持小農模式,技術卻一日千里。如今,諮詢文件提到引進新科技如水耕,大概就是要彌補多年來的技術空白,讓農民種植高回報的西式沙律菜提升競爭力,讓香港農業在經濟上可以持續發展。水耕技術是否香港農業的出路,尚待討論;但在食物安全上,諮詢文件好像缺乏了重要一環,而這一環其實可以用簡單的科技解決,那就是我們的食物追蹤系統。在日本農民在一袋袋的蕃薯裏放置農家資料、台灣蔬果包上有二維碼可以一嘟知來源,我們的追蹤系統,卻只有執法部門在驗出蔬菜有問題才用來查找來源,香港距離外地的水平,未免太遠了。
小農模式 難引入高科技
不過,香港的小農模式,或許是引進高科技的阻礙?葉子盛不諱言,「是,小農的確是個瓶頸,但這是全世界都遇到的問題。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年的研究卻發現,農業發展的趨勢,該要由大規模重新走回小農的路向。一直以來,大規模的優勢,是靠大面積的農地,用機器代替人手,農業企業就可以賺得最多。但在全球糧食危機下,我們要的是增加糧食產量,而小農的單位生產量(即每平方米田地可以種多少農作物)其實更高。」
港追蹤系統不普及
兩年前,有來自內地的菜驗出有重金屬,當時食衛局長高永文說,香港具備完善食物安全制度,所有內地供港的蔬菜,均需來自註冊菜場,並受內地有關當局監管,而且香港制訂了一個食物來源的追蹤制度,在蔬菜輸港時,會在文錦渡的「食品管制中心」抽樣檢查,有問題隨時可追蹤源頭。
「新界菜」只佔市場百分二
換句話說,香港巿面買到的農產品,的確有系統可追溯源頭,但這只在政府驗出問題農產品時,才由政府按系統找源頭。但這個追蹤系統,夠保障每天買菜的你和我嗎?「你看街巿上的菜檔,是否檔檔都說自己的菜來自新界?但事實上,香港本土蔬菜的產量,只佔巿場2%,你說,怎可能檔檔都有新界菜賣?」沒錯,的確,在街巿買菜,往往只能憑肉眼看蔬菜「靚唔靚」來決定買不買,它來自哪兒,根本無從稽考,只有相信插在菜堆上、寫着價錢和來源地的紙牌。那麼,消費者若對農產品有疑問,有方法嗎?「無。」香港永續栽培學苑葉子盛說,香港有法例規管巿面出售的農產品,但要靠執法部門主動執法,「除非你覺得菜有問題,你拿去化驗,有證據,那麼應該可以循民事索償追究,查找來源」。
香港所謂的追蹤系統,無法普及至巿民也能操作,是一大缺陷。然而,若抽空這部分不談,只針對現有的追蹤系統來看,其實它本身也並不完善,假菜、毒菜還是無法禁絕,我們吃了什麼落肚,始終無法一清二楚。「這其實已是公開的秘密﹕雖然來港的蔬菜,必須是註冊菜場,但值錢的不是種出的菜,而是菜場獲批的配額,有些菜場送來香港的菜,其實不是自己種,而是從其他沒註冊的菜場買回來。那些真正的源頭,菜場是什麼模樣?栽種環境好壞,沒人知道」。
台灣履歷制 生產全紀錄
香港還未正式發展的追蹤系統,在外國其實已發展二十多年,而當中涉及的技術,其實只不過是條碼,或近年再進一步的二維碼(QR Code),並不能說是很高端很複雜的高科技。
七○年代,歐盟國家開始研究追溯食物生產來源和過程的系統,後來英國爆發瘋牛症,引起全球恐慌,美國和歐盟先後通過立法,要求生產食品的企業建立追溯系統。而在亞洲,日本、台灣在這方面的發展也相對成熟,遠在發生福島泄核事件之前,日本在九○年代就開始推行農產品生產的履歷制度,及後更推至所有食品,包括加工製品。所謂的履歷制度,就是把食品從原料採購到零售的資訊,都包含在條碼之中。
QR Code低技術低成本
這種履歷制度,在台灣也發展迅速。九○年代,農委會開始以某些農作物做試驗,從生產(包括農藥、肥料的資料)到採收、運輸、銷售的過程,利用個人數位行動助理(PDA)詳細記錄。二○○七年,台灣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開始正式推行產銷履歷制度。由於農民未必懂得操作電腦、互聯網,起初,政府容許他們使用紙本、電腦或手機做紀錄,資料包括個人資料、聯絡方法、企業資料、品種、施肥、防除、病蟲草害防治、耕地管理、採收等內容,然後再統一上載網上平台。農作物經過檢核,符合「台灣良好農業規範」,就可以獲得認證,生產者可在每件產品貼上檢驗標章貼紙,讓消費者即時查詢生產過程全紀錄。至二○一三年,台灣共有逾千生產者加入這個制度。不過,推行驗證制度,也會遇上困難,例如台灣的農夫,三年要花十萬元台幣做驗證,對小農戶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台灣一直有提供補助給這些農民,但即將會結束。
港最大問題:「履歷」牽涉內地
葉子盛估計,在香港要推行這種履歷制度,其實並不困難,要花的錢也不多,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會牽涉到內地,「現在的追蹤制度,對內地菜場的監管,都是由內地部門負責,香港沒插手」。但他說這不代表我們就沒有工夫可做,「我們不碰內地制度,也可以先做本地菜。當有一天,本地菜有了認證、履歷,執法部門嚴打假本地菜,區隔質素有疑問的農產品,這樣也可以建立本地品牌」。當然,這只會是個開始,但因為生產過程要透明,本地農作物的品質也會提升,而最終,至少,人們若想吃安全的菜,也有方法分辨。
提升產量 香港搞水耕?
《新農業政策》諮詢文件裏,政府也有着意提到要引入新科技,當中最備受爭議的,是建議引入「水耕法」——「水耕法生產是利用營養液栽種植物。這個方法既高效又清潔,亦適合在多層室內以全環控進行工廠式大量生產。把空置的工廠大廈改建成這類植物工廠,並在較低樓層闢設農墟,在技術上實屬可行」。從文件看來,政府的想法,是想藉此吸引農夫轉型新科技農產品,提升本地農產品競爭力,一方面可以讓農夫自力更生、讓本土農業得以在經濟上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解決缺乏農地問題,在毋須增加農地面積的同時,產量可以倍數增加。
以營養液代泥土
水耕,的確可以符合高科技農業的想像,以營養液代替泥土中的營養、以燈光代替陽光(聽說LED紅光可令植物葉面變肥大、藍光可令植物長高)。不過,這個建議卻遭到不少關注香港農業的人反對,認為水耕其實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例如以燈光代替陽光,所耗用的電能不計其數,也例如水耕用到的營養液,其實就是化肥,化肥需要開礦,而開礦會帶來污染。本土研究社的劉海龍說,「政府先導計劃的水耕場,碳排放是一般菜場的十三倍,沒錯,水耕可以慳水,但它需要燈光,而因為在室內,用來調節溫度的空調才最耗電」。至於一些室外水耕場,他說在可耕農地上倒石屎建水耕場,根本是破壞土地,本末倒置。
水耕化肥比土耕更少
不過,葉子盛覺得,在香港現時這種死氣沉沉的情況下,水耕也是可以認真研究的,「農業的光譜是可以很闊的,若政府真有心推行,而真的有商家願意投資在這方面,只要商家投資最終不是變了囤地、不是在農地倒石屎,我覺得並無不可」。那麼,如何解決水耕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相比起有機耕種,化肥當然不可以接受,但香港土耕生產的農作物,也不是完全有機。若比較土耕和水耕,水耕用的化肥其實比土耕更少。用在土地上的化肥,只有少於三成可以被農作物吸收,其餘都化為泥土一部分,又或者變成污染物。但水耕用的化肥,八成可以被吸收。」至於燈光代替陽光會耗費大量電能,「我也覺得不可以接受的。國際間對水耕也有要求的,例如水耕的環境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度,最低要求,大約就相等於清晨『天濛光』的光線強度。所以在密不見天的工廈發展水耕,未必可行,它所需要的電太多。」除了燈光,其實在工廈做水耕,水費也可以成本不菲,事關他們用的是水龍頭的水。葉子盛認為水耕可行,是指在室外做,而香港也是有農地的。翻看資料,截至二○一三年,香港約有四千五百公頃農地,其中七百多公頃是常耕農地,每年生產蔬菜約一萬六千噸,巿場佔有率約2%。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