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教授:經濟學助追求社會公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4日 06:35
2015年05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去年聯署公開信促大學經濟學教育改革的40多個學生組織,並未見香港蹤影。港大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趙耀華猜測,香港經濟學教育給人的印象是較親自由市場,學生入讀經濟前通常已較接受自由市場,「較關心社會公義的學生可能都選擇入讀社會學或社工系」。他稱,經濟學不一定要為自由市場背書,現時亦不乏批判自由市場的研究,而且經濟學的訓練亦有助追求社會公義。


撐理論模型數學運算必需

2008年金融海嘯後外界對經濟學一大批評是涉及太多抽象模型,脫離現實。對於這一批評,趙耀華強調,模型及數學是必需的。他以美國麻省理工法籍經濟學教授杜芙若(Esther Duflo)的社會實驗為例說明。杜芙若曾獲得美國經濟學會頒發的克拉克獎,她跟母親都是社運活躍人士,是示威常客,她現在做的研究是以社會實驗來評估政府的援助政策是否有效。


自然科學可以做實驗來驗證,扶貧社會政策有效與否可不可以用實驗來驗證?趙耀華解釋,杜芙若運用統計學及方法學的工具,設計實驗,並說服政府讓她做實驗,以驗證每項社會政策是否有效,「她需要克服難關,掌握統計學模型,結果開創了嶄新領域,且很出色」。


趙耀華稱,改變社會很難,很多有正義感的人士未必具備數學能力處理這些問題,而杜芙若的研究顯示經濟學正在不同範疇作出貢獻。他認為,經濟學研究日趨多元,對經濟學前景樂觀:「它會幫助我們逐漸改變人類境况。」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