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有Say﹕教育十夢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6日 06:35
2015年05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退休在即,回顧近40年的教育生涯,有喜有悲,有得也有失。想當年,入讀教育學院,只為盡快找份安穩職業;轉職到政府,只為有份福利好人工高的職位;到一所弱勢學校當校長,只為找尋生命的意義和實現心中的理想。結果夢想達到了,學校的弱勢扭轉了,更營造了一個愉快學習環境,也幫助不少基層孩子開拓視野,實現海外交流學習和升讀大學的美夢。


退休在即 仍憂教界無遠見

個人的夢想是實現了,但我對香港的教育,仍抱有不少的夢﹕

我的第一個夢,教育局長由香港的教育專家或學者擔任。現時香港的警務署長、醫管局等專業部門都是由專業人員擔任,但教育局卻一直由「外行人」領導,是否香港缺乏這方面人才,還是「本地薑」不中用?


第二個夢,學校有3年的短期和5年的長期發展計劃,教育局何時也有同樣的長、短期計劃,讓香港的教育可以有共同的願景和方向?

第三個夢,不以教學語言來決定學校的好壞與成敗。為何英文幼稚園、英文小學、英文中學才是好學校、一流學校,受家長歡迎?而以中文授課的中、小、幼學校則被視為次一等的學校,受家長輕視?大家且不要忘記,中文是香港人的母語,為何香港人會鄙視自己的母語?


第四個夢,香港何時才有師範大學?香港有科技大學,專研科技;浸會大學,傳播基督教義。可是香港教育學院卻不知何時才能正名,讓香港的教育專業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


第五個夢,增加大學資助學位,讓符合升讀大學的莘莘學子不用徬徨。香港每年只得20%中學生升讀大學,與我們周邊的國家或地區相差實在太遠。新加坡是35%,澳門、南韓是80%,台灣是100%,香港若仍不急起直追,將浪費大量本地人才。


第六個夢,家長不再受「贏在起跑線」的壓力,每個孩子都有個快樂、無拘無束的童年。


第七個夢,改變以「考試為本」的教育制度和「偷步式」的教育方法。現時的學習一切只為分數,孩子由哺乳階段已開始接受教育,1歲上遊玩群組,2歲要上幼兒班,3歲入幼稚園,中小學的興趣班也只為增加面試的機會,孩子腦袋裏只有考、考、考,而家長只有苦、苦、苦。


第八個夢,上班一族不斷爭取標準工時,學生何時才有標準學習課時,讓孩子多點空間遊戲、做夢?眾所周知遊戲可訓練孩子與人相處之道,而創意的人往往是做夢者。


第九個夢,推行國民教育。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因政治取向而否認自己的國民身分,對國家要有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十個夢是家長與學校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攜手教好孩子,家長不要做怪獸,學校不要唯我獨尊。


家校合作 減催谷學生

雖然我不知道這些教育夢何時可以實現,願借內地作家毛敏的一首詩,描繪夢境實現的歡欣,也是我對教育孩子的心聲:「如果我是一片雲,我會放棄高高在上,我會選擇化作一滴滴小雨飄落人間。你要問我為什麼?請看看那些鬱鬱葱葱的生命,那就是我的答案!如果我是一支河流,我會放棄奔流到海。我會選擇化為甘泉流入麥田。你要問我為什麼?請聽聽農民百姓喜悅的笑聲,那就是我的答案!」


作者簡介﹕五位校長輪流執筆,說出教育心底話

文﹕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