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海外旅行成為港人假期的常態,大開眼界的他們對本地美食的要求也是愈來愈「刁鑽」,從前有大家樂(0341)果腹就很滿足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當愈發昂貴的租金開始令講「排場」的傳統中式酒樓艱難度日,日本、韓國等海外特色小店卻卻如雨後春筍般鑽進城市的縫隙。在當下這個「食家」集結的年代,本港餐飲集團該如何應對?
近幾年「多品牌戰略」這個詞彙才跟着大家樂頻頻出現於報端,但翻查8家在本港上市餐飲集團去年年報,多數公司都已開始經營不同品牌餐廳,並計劃加大投資快速擴展,「多品牌」已然成為大勢所趨。海外收購經營權、自創新品牌、成立合營公司,各家公司方式層出不窮,但傳達信息很明確:靠一個品牌單打獨鬥已不足以應付多變的市場和消費者。
港人熱門旅行地 東歐菜潛力大
經營牛角、牛涮鍋等多個品牌的餐飲集團株式會社董事總經理黃傑龍表示,近幾年港人出國旅行機會多,豐富的美食經歷也讓他們對食物選擇不再那麼湊合,異地嘗到的美食他們自然希望在香港也吃得到,從而助長了近年本地餐飲集團海外併購的熱潮。他表示,從近期港人旅行目的地來看,東歐菜式未來在港或有較大潛力。
麥格理:食客傾向選特色餐廳
麥格理零售分析員黎雯玲表示,飲食集團走多品牌路線是一個防禦性策略。她稱,過去一代香港人看品牌的名號吃飯,而如今消費者更傾向於根據餐廳的特色選擇,尤其愈來愈多商場招租時也會偏好選擇特色鮮明的租戶。
另有歐資行分析員表示,一個商場通常不會給同一個品牌兩個舖位,「你不去別人會去」,這便意味在激烈競爭中流失市場份額。相反,旗下多個品牌一起租同一商場舖位反而有較強議租能力,可獲得更優惠舖租。
本港飲食業風雲逆轉,一方面是特色小店的興起,另一方面卻是傳統中式酒樓的萎縮。稻香(0573)集團去年年報顯示,過去4至5年其開設了8間面積少於6000呎的食肆,傳統中式食肆面積通常達到1萬至1.5萬呎。公司解釋,「該策略有助於集團減少每家食肆投資、提高呎銷售額、減低人手短缺影響及滿足香港業主偏好選擇多元化但面積較少的餐飲品牌的方向」。
管理較困難 廣告費較高昂
同時擔任中式餐飲集團敘福樓執行董事黃傑龍稱,近年租金高企,傳統酒樓也開始走專門化路線,愈開愈小,敘福樓收益年增長約為5%,新興的株式會社則可達到20%。不過,他也坦言,經營多個品牌管理上更困難,培訓及宣傳費用也相對單品牌高昂,「像經營幾盤生意」。
其實餐飲業「多品牌」外國早就出現,典範非美國百勝集團莫屬,這個全球最大的餐飲集團同時經營KFC、Pizza Hut及Taco Bell等多個家喻戶曉品牌,不過其玩法卻和香港不同。它將兩個或以上旗下餐飲品牌同時放入一間店舖經營,如KFC/Taco Bell等,通過協同效應吸引不同定位的消費群。其執行主席David C. Novak在年報中曾表示,「(多品牌)令我們現在可在原先租金太昂貴的商圈開設更高產出的店舖」,康納爾大學酒店管理教授Cathy Enz的研究報告顯示,每次百勝將多個品牌合併經營,銷售額較原來增長約三成。
明報記者 孫娜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