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在初中曾因為學校科目編排,而需要必修中史、世史等科目。我對歷史非常有興趣,故在溫習這兩科時都尋找了不少額外資料和閱讀材料,最後成績都不錯。我對中史最記憶猶新的,並不是那些歷史故事,而是當中非常乏味的斷代史,以及失去了的部分歷史段落。
香港的初中中史課程數十年來如一,都是以斷代史為主要框架,以政治史為最主要的教授內容。斷代史雖然有助學生依歷史時序,了解中國歷代事件和政治變遷,但無助令學生提起興趣學習歷史,同時此亦容易讓學生硬硬吸收既有史觀,無助真正了解歷史。
上段所說的既有史觀,就是所謂的「大一統」史觀。中史科當中教授的朝代歷史,無一不是為了「統一天下」而引發戰爭,最終恍似只有成功一統天下的皇朝,才算是中國歷史上成功的皇朝。當中國大陸處於列強爭霸之時(如春秋、戰國、三國等時期),就等同混亂時期。傳承如此的史觀,令下一代只會認同「統一天下」的重要,建立狹隘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另外,當時的中史課時相當短,因此需要跳過某些課題而趕緊完成教學內容。而當中被「犧牲」的課程,都是五代十國、元朝這些課程,無意地令整個中史課程「重漢族輕外族」(唐朝李氏的鮮卑血統通常在課程都沒提及)。漢族執政的時期就強調其優秀一面,外族執政就放大其差劣一面,無形地建立一種「大漢族主義」。可能這只是巧合,但教授歷史就不能片面地教授,應引導學生全面反思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影響。
以上是我回憶起當時修讀中史的一個個疑問,如果今天真的要推動中國歷史必須的話,我們必須先問兩個問題:
1. 為何必修中史而不需必修世史?
2. 中史科能否擺脫既有課程框架,重新編寫課程大綱?
沒有周詳的思考和研究過程,中史就不應強制必修。
作者是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
香港的初中中史課程數十年來如一,都是以斷代史為主要框架,以政治史為最主要的教授內容。斷代史雖然有助學生依歷史時序,了解中國歷代事件和政治變遷,但無助令學生提起興趣學習歷史,同時此亦容易讓學生硬硬吸收既有史觀,無助真正了解歷史。
上段所說的既有史觀,就是所謂的「大一統」史觀。中史科當中教授的朝代歷史,無一不是為了「統一天下」而引發戰爭,最終恍似只有成功一統天下的皇朝,才算是中國歷史上成功的皇朝。當中國大陸處於列強爭霸之時(如春秋、戰國、三國等時期),就等同混亂時期。傳承如此的史觀,令下一代只會認同「統一天下」的重要,建立狹隘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另外,當時的中史課時相當短,因此需要跳過某些課題而趕緊完成教學內容。而當中被「犧牲」的課程,都是五代十國、元朝這些課程,無意地令整個中史課程「重漢族輕外族」(唐朝李氏的鮮卑血統通常在課程都沒提及)。漢族執政的時期就強調其優秀一面,外族執政就放大其差劣一面,無形地建立一種「大漢族主義」。可能這只是巧合,但教授歷史就不能片面地教授,應引導學生全面反思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影響。
以上是我回憶起當時修讀中史的一個個疑問,如果今天真的要推動中國歷史必須的話,我們必須先問兩個問題:
1. 為何必修中史而不需必修世史?
2. 中史科能否擺脫既有課程框架,重新編寫課程大綱?
沒有周詳的思考和研究過程,中史就不應強制必修。
作者是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