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志豪﹕護老政策不能迷信市場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30日 06:35
2015年05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劍橋護老院的院友被職員推至露天平台被脫光衣服等候洗澡,安老院的所為實在令人髮指。其實任何長者都應有尊嚴地度過晚年生活,當中部分長者因為體弱無法自我照顧或得到家人的支援而入住安老院,卻得到不人道的待遇,這更只是冰山一角,相信我們是應該反思香港的長者社福政策,應該何去何從。


香港的長者長期護理服務,一直靠私營市場的參與,在現實社會,政府、私人和非牟利機構均各司其職,但是政府卻迷信市場化,以為社福機構成本高、效益低,除了過往一直在市場上存在的私營老人院,並透過買位制度運作,政府亦曾將家務助理的膳食服務投標以讓私營市場營運,近年更推出不少「錢跟人走」的服務,如長者醫療券、社區照顧服務券以至正在醞釀推出的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均可見政府的對市場的迷思。


非牟利機構的成本雖高,但人本的工作往往需要的是服務穩定和質素,純商業機構卻只顧收益和向股東交代,可惜我們的政府深信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現金券制度,現時的安老服務開始慢慢變得商品化,將社福機構與私營企業放於一個鬥獸場中競爭,使服務在一個全商業模式運作,卻將人的價值放下,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社福生態。


提升安老服務員質素地位

其實政府與其在未來打算花8億元推行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何不將款項集中改善和提升現時安老業界的人手,目前的起居照顧員和保健員良莠不齊,就算後者有社署的註冊制度,可是因為入職者學歷不高、訓練期短、人工低微,以至難於吸引有質素的員工入職。政府在去年已透過資歷架構完成《安老服務業能力標準說明》,筆者曾有幸參與其中一個部分,清楚明白此舉確實為業界提供了一個架構和標準,更希望藉此為業界注入新血,既然宏圖已在,政府應該着力提升安老服務業員工質素和地位,以令行業的生態改善。


悲劇過後,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社福服務的市場化,未來日子,我們期望社福和學術界,應該與長者一起發聲,以維護長者應有權益。


作者是註冊社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