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災難心理急救 專注此時此刻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31日 06:35
2015年05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臨牀心理學家,我們總是想像,他們坐在一個舒適的房間裏,而求助者就躺在梳化椅子上,傾訴心中憂慮。


但事實上,面對災難發生,臨牀心理學家的工作,卻遠遠超乎人們想像。他們或許需要隨時隨地,在瓦礫旁邊、在疫區裏,陪伴在受災者身邊,照顧他們的心理需要。


去年就曾有兩名香港紅十字會人員,奮不顧身到利比里亞支援應對伊波拉疫症,兩位都是女中豪傑。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張依勵博士(Eliza),就是其中一位,她語調溫柔地說﹕「心理支援,不只是坐在旁邊說話那麼簡單。」幫助受災者時,也有應做和不應做的事。


時至今日,世界各地仍然災難不斷,像近日爆出新SARS、上月尼泊爾地震、去年7月爆發伊波拉疫症、2012年南丫島海難、2010年的馬頭圍道塌樓等。


災難當前,除了有一班醫護人員搶救生命之外,也有心理學家為受災者的心理健康四出奔走。


穩定心理 避免重複受創

災難每天都在發生,世界上更有許多未被廣泛報道的「無聲災難」,臨牀心理學家Eliza娓娓道出現實。二○一○年馬頭圍道塌樓,是Eliza最早參與支援的個案,當時她陪伴一名家屬四五小時後,接到消息,要在瓦礫旁臨時搭成的帳幕裏認屍。事件突如其來,家屬已呼天搶地,起初警方讓她看死者腳部和隨身物件,在她看到親人死去的容貌之後,更是悲慟欲絕。這便是需要心理急救的時候,「假如我是受助者,那一刻我需要什麼?因為情緒已蓋過一切,無辦法再想住屋問題或聯絡家人,也暫時無能力照顧自己。」最後他們也將家屬送院。有些家屬得悉死訊後,會呼天搶地、吵吵鬧鬧,也有一些會非常沉默,甚至當下還能冷靜地接聽電話,因為一時間未能消化信息。「其實我們要給他們一些空間和時間,因為每個人的反應都不相同。」而在陪家屬認屍之前,她也會給他們心理準備﹕「因為火災或塌樓,親人樣子可能會有些不同,你準備好我們便一起進去。」之後家屬很容易會發同樣的噩夢,有各種狀况出現,她指﹕「我們不想病態化一些正常反應,這些稱為『不尋常情况底下出現的尋常反應』,可能會頭痛、手震、胃痛等,有一些認知反應,腦海裏會時常出現當時情况、不斷想起對方的樣貌,或無法集中精神。」也有極端的反應,完全隔離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情緒上,除了擔心、傷心、不相信外,憤怒也是其一,事主會問﹕「點解會發生係我身上?」


一兩月未平伏 需尋求協助

Eliza說有研究指,在一星期內高達八九成的人,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之後便會慢慢平伏下來。但如果在事件一兩個月後,持續有這些反應,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需尋求協助,如求診家庭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因可能會引伸至長期精神病患,常見的如抑鬱症、焦慮症、PTS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等。所以心理急救,「人們以為可有可無,但其實也是人命悠關」。她指出,在遇上危急事故時,急救是先替傷者穩定傷勢,移到安全地方,如傷者腳上插着玻璃,醫護人員則不會第一時間拔出來,而是送到醫院再小心處理。「心理急救主要是想穩定受助人的心理狀態,避免重複受創,並鼓勵受助人用本身有的抗逆能力,去幫助自己面對困難。」而及後仍有心理疾病,才需要「心理治療」。


講述經歷=重複痛苦 或復元更慢

一般人會認為,受助者只要將經歷說出來,便可以減輕這些壓力反應。這早在七十年代,美國也提出「心理解說」這個方法,例如讓從火場裏逃出生天的人,重新講述自己的脫險經過,可抒發感受,有助心理復元。可是到二○○○年後研究才發現,這方法成效不大,甚至有機會令受災者復元更慢,因為要他們重複講述,就等於要他們重新經歷一次危險。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刊物,Eliza協助編訂出《現場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予醫護人員及義工參考。裏面除了提到,「不要迫使他人講述其遭遇」,而應專注於「此時此刻」(here and now),關注他們需要什麼。而原來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不要觸碰對方,因為你不知道他們之前的經歷。她說原來有時在語言上,如探問中國的受災者時說「你好」,不同英文的「Hello」,受助人聽到這個「好」字,會反問﹕「現在有什麼好?」實在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和情緒做朋友

而臨牀心理學裏治療因創傷而來的長期情緒問題,Eliza指藥物並非第一線支援,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一般會進行為期八節的治療。如有人因為撞車而害怕坐的士,可以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在安全環境下,讓受助人循序漸進重新接觸害怕的事物,因為人的情緒是一條曲線,可用深呼吸的方法,讓恐懼感覺慢慢回落。另一種是「靜觀為本」的認知行為治療,有點像東方的禪修,即是在面對刺激時,除了逃避或對抗,還可以有第三種選擇,「是可以和情緒做朋友,我知道自己不開心,但我亦包容和接納自己,容許自己有這種感覺一陣子,因為所有情緒昇起之後也會過去。」這方法在最近十幾年的西方心理學十分流行。


二○一一年時,花園街大火,Eliza留意到有在火場中被救回的小朋友,在會堂裏玩遊戲,竟然是玩走火警,他們畫出來的畫,就是黑壓壓的濃煙。她細心了解下,其實小朋友也需要協助面對災後的壓力反應,她教孩子﹕「我們玩一個吹氣球的遊戲,你想像肚子裏有一個氣球,現在嘗試深呼吸。」後來才知道,他還肚子不舒服,食不下嚥,也不敢告訴父母。而在二○一二年南丫島海難之後,Eliza亦曾向兩間肇事公司提供心理支援的講座,席間亦有員工出現情緒,原來坐在他後面的同事已遇難。


伊波拉肆虐 屍體藏家中

去年七月,Eliza和另一位紅十字會人員,冒着生命危險,遠赴伊波拉疫區西非利比里亞,為當地提供社區教育及心理支援。但當地人會視外國人為傳染者,因為在他們看來,有外國人穿着保護衣物,帶走病人之後,到處噴上消毒劑,過了一段時間便又有人病死。當地人會覺得,他們是來噴病毒,更曾有別國醫護人員被殺害。Eliza說香港人經歷過SARS一役,分外注重清潔及洗手,但到達當地時,卻發現連乾淨的洗手盤也沒有。家家戶戶如有親人染病,會把病人推出街外,因為不想讓人知道家中有人染病,害怕被送進隔離營時被傳染,所以在當地時常會有屍體或病人暴露於大街小巷。原來疫症爆發的原因,與當地人的文化很有關係,他們十分重視喪禮,親人死後,會將他們的屍體打上防腐劑,放在家中一個月,更會餵他吃喝儼如生人,致使病毒傳播更快。


屍體處理隊喝酒減壓

而在首都蒙羅維亞,有一個住了七八萬人的貧民窟,裏面只有四個廁所。由於物資短缺,貧民窟曾發生小暴動,裏面所設的隔離營,連染血的被褥牀單也被搶去,令疫症更難控制。疫症蔓延,醫院不接收病人,很多人因而失救。當政府的醫護人員來到時,帶走一些病人,其家人自此便不能再與之相見,亦為他們帶來了心靈創傷。Eliza在疫區逗留了約一個月,為當地的心理支援人員提供協助,其中屍體處理隊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有時要喝點酒才能面對工作,影響判斷力,更需教導如何穿着及除下保護衣物,避免感染。直至今個月十日,世衛終於宣布利比里亞的伊波拉疫情結束,但Eliza指當地仍有個案存在,不容忽視。


雨傘消息轟炸「想開車撞人」

去年她回港後不久,便遇上九月底的雨傘運動,其實在九月中的公民廣場,紅十字會已設有救護站。直至九•二八警方在金鐘夏愨道向人群投放催淚彈,位於該處的紅十字會總部,瞬間變成救護站,場面觸目驚心。Eliza說總部職員當時已經被催淚彈薰得淚流滿面,但仍不忘安頓傷者。現場有人尖叫或哭喊,有傷者腳骨斷裂,卻不斷要求替手機充電,原來他想確定同伴都安然無恙。但該傷者拒絕進院,只因害怕入院後,會遭警方起訴,後來經Eliza他們勸說,才肯進院接受治療。紅十字會在佔領其間,更設立了近半個月的「心理支援服務熱線」,讓市民可致電求助。想不到有求助者在電話內要支援人員先道出個人立場,「你講你係藍色定黃色先」,他們必須保持中立,只好向求助者解釋,為他們進行心理支援才最是重要。也有一次一名的士司機致電他們,聲稱曾想「開車撞埋去」人群之中,因為人們阻擋交通,加上收音機日夜播放消息,令他精神緊張。而佔領時期,形成一條夏愨村,政府清場後,佔領者在心理上亦未能適應。


上月尼泊爾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加上全球暖化,令該地的冰川潰決,加上雨季快來臨,恐怕會做成水災。這次Eliza雖沒有親赴現場,但仍幫助身處香港的尼泊爾人,因為很多人的家鄉正受災害威脅,有人今天仍能跟遠方家人聯絡,但卻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接通電話。有母親和身在尼泊爾的兒子通電話時,電話突然斷線,幾天裏音信全無,後來才得知兒子一切安好,Eliza說﹕「可想而知這位媽媽那幾天的心情。」


「唔好唔開心」作用不大

Eliza在中學時已對心理學深感興趣,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為別人提供協助,現為臨牀心理學博士。她認為,其實任何人也可以為別人甚至自己伸出援手,進行心理急救。但我們常安慰人說﹕「唔好唔開心」,其實作用不大,甚至說﹕「樓塌了唔緊要啦,你諗下還有子女。」將心比己,受災者只會覺得不被明白和不受諒解。相反,你可以說﹕「現在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你想想現時我們可以幫你做什麼?」因為也許面對災難,人們會方寸大亂,應為他們提供基本服務如食物和醫療,並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Eliza建議,受災者也可以使用多種減壓方法,如做運動、保持健康飲食、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來自然應付。即使是救援人員,在救災的壓力底下,也需要心理支援,她去年到西非時,就和另一同事互相傾訴。她說,心理學界研究顯示,直至二○三○年,抑鬱症會成為主要疾病,心理健康,更需要重視。而傷痛和困難,總會過去的,還是專注此時此刻。


文/ 李寶瑜

圖/ 胡景禧、受訪者提供

編輯/洪慧冰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