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爭奪海外基建挑戰多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31日 06:35
2015年05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正加緊開拓海外基礎設施市場,欲借此消化國內過剩產能,幫助因經濟減速陷入困境的企業渡過難關。但因企業自身存在弱點,加之日本等競爭對手虎視眈眈,中國在全球基礎設施項目「爭奪戰」中能否勝出還需打個問號。


利用全球「曲線救國」

因經濟下行,目前中國基礎設施專案而推進乏力。為遏制地方債風險,官方關閉了舊有的融資管道,而新的尚未建立,這使內地基建遭遇嚴峻形勢,企業日子艱難。為此,中國計劃利用全球基礎設施需求,以「曲線救國」。中國高層儼然已將基礎設施合作當成出訪的一大重點議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時提出,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對拉美四國進行首訪時也明確表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應對下行壓力的良方」,要深化基建領域合作。


國務院本月發布了《關於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亞洲周邊和非洲為主要方向,推動鐵路、電力等「走出去」。為使中國企業更容易拿下項目大單,《意見》還支援企業在境外發行股票債券融資,並以境外資產和股權、礦權等權益為抵押獲得貸款。


企業難擋基建風險

但事實上,由於投資金額大,工期長,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諸多風險。中國若自負技術實力強,基建經驗豐富而不做好充分準備,就有可能遭遇沉重打擊。


除了材料和勞務費可能因通脹而猛增外,在不少新興經濟體,因民房不肯搬遷導致工期延誤的情况屢見不鮮,鐵路和公路風險尤甚。官員腐敗、管理低效、政府信用差,以及語言、文化和地質差異,都會給專案順利推進帶來不確定性。


問題在於,大多數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開始得比較晚,對外投資沒什麼經驗。至於了解專案所在國政策法規,判斷該國政治穩定性,預測和管控風險,就更不是中國企業的強項。


此外,中國對外基礎設施項目主要由國企承建,其中還有不少援助專案。這不免使中國參與的海外基建專案被抹上濃厚的政治色彩,易被解讀為「醉翁之意不在酒」,遭到猜疑和抵制,無形中放大了風險。


投融資方面,中國企業也困難重重。如中國電建集團相關負責人所說,投融資是現在企業「走出去」競爭海外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瓶頸。


因人民幣尚未真正國際化,內地銀行對海外業務和資產興趣不足,沒有在全球形成服務網路,很難為打算對外投資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援。而要在國內融資同樣面臨不少限制,如金融機構要求資本金比例不能低於30%等,這也讓企業「壓力山大」。


海外對手摩拳擦掌

實際上,想吃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這塊「蛋糕」的不止中國一個。內地市場狹小的韓國,自身基建市場業已萎縮的日本,都在舉全國之力在亞洲進行基礎設施出口,成為中國企業的競爭對手。


日本尤其高調。早在2013年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在2020年前將基礎設施出口總額由10萬億日圓增加到30萬億日圓。2014年11月,瑞穗銀行設立了高達2億美元的「瑞穗基礎設施基金」,用於投資亞洲基礎設施項目。


主打性價比的中國企業,在和以「高品質」、「作業和維護成本低廉」見長的日本企業競爭時能否獲勝,還有待觀察。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