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銀:港基金望與歐美三分天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1日 19:35
2015年06月01日 19: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港證監會日前正式宣布推出基金互認,中銀香港(2388)資產管理行政總裁區景麟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基金互認有三大意義,包括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亞洲區基金業聯盟,以及把香港從基金分銷中心發展為全面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區可以香港為核心,與美國及歐洲三分基金界的天下」。


基金互認在7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區景麟表示,有意把旗下兩隻基金申請到內地銷售(見另稿)。但他認為,措施除了令業界受惠,更有宏觀的意義。首先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環,伴隨着滬港通及即將推出的深港通,內地資金有愈來愈多渠道向外投資,對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邁出重要一步。


藉中國市場吸引亞洲基金互認

另一方面,是壯大亞洲基金業規模。區域的基金互認概念並非中港首創,歐洲早在上世紀便提出UCITS(歐盟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劃)概念,現時已經過幾番改良(見表)。相反,亞洲的「基金聯盟」仍較分散,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3國去年組成「東盟集體投資計劃」,澳洲、韓國等6個國家又自組「亞洲地區基金護照」。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的數據,截至去年底全球共同基金規模達31萬億美元,當中美國及歐洲分別佔57%及31%,包括亞洲在內的其餘地區只佔12%。


區景麟表示,亞洲的基金規模仍不足以與歐洲及美國比肩,「但以中國龐大市場作誘因,未來香港可與亞洲其他國家互認基金,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逐步壯大,最終與美國及歐洲三分天下」。


銷售中心變身資產管理中心

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公募基金規模達到6.2萬億元人民幣,但基金互認初期設有額度限制,兩地總額度共6000億元人民幣。區景麟又期望,基金互認吸引更多基金來港註冊,證監會可取得監管主導權和資產擁有權。現時本港超過八成的基金從業員都是銷售人員,隨着香港註冊的基金數目增加,對產品設計、投資團隊甚至信託服務都有需求,香港有望從基金分銷中心變成真正的資產管理中心。


現時本港的基金大多在海外註冊,截至去年底,香港註冊的基金只有573隻,佔全港基金數目28.5%,其餘大部分均為盧森堡、愛爾蘭及開曼群島註冊的基金。


明報記者 廖毅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