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基金互認 港股成交不增反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1日 06:35
2015年06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港基金互認,坊間評論大都稱頌,認為可以強化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活躍香港股市。前者我無異議,後者我看不出有什麼邏輯。要令股市增加交易量,一是擴大股市規模,二是擴大股民基數,三是訊息增多了,別的都是假象。基金互認,與這三點沾不上邊。


基金持股期長 翻手率勢跌

股市擴大規模,靠的是增加上市公司數目、或現在的上市公司通過配股或供股來增資擴股。基金互認會否引來更多公司在香港上市?上市公司會否因為基金互認而多了配股、供股這些抽水活動?從理論到現實,我都看不出任何關係。


各投資者有不同的要求(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股民基數增加,會增加交易量,滬港通是典型例子。但基金互認不是滬港通,沒有增加股民數目,極其量是中性消息。從市場發展看,基金愈有規模,散戶愈不願直接買賣股票,股民基數不增反減,而基金經理持股期較散戶長,均不利股市成交量。美國股市以機構投資者主導,股市年翻手率是在70%至100%。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股市是散戶為主,股市年翻手率是在300%至500%(近日A股年翻手率已超過800%,若以流通市值計,年翻手率更在1000%以上,狂態畢露)。單是這個分析,基金互認減少港股交易,應下調港交所股價。


股市是個訊息市場(market for information),股價變化是反映新訊息對個股的影響。如果股市是所謂基金市,投資者以基金經理為主,則可提升企業治理的水準、增加上市公司的訊息披露和透明度,股價更能及時、準確反映公司價值,則投資者對訊息的過度反應及不足反應(market over-reaction and under-reaction)的現象會減少,多餘的交易會減少。基金經理這些機構投資者,是股市的「定海神針」,而不是興風作浪的炒家。


那為什麼幾乎所有財經界人士異口同聲說基金互認有利香港股市、會增加成交量?我無言。這些業界精英所缺乏的,就是雙料議員葉劉淑儀批判的批判思維。


中資機構趁機擴版圖

中港基金互認,中國基金無非是多了一個700萬人、經濟規模22,556億港元(2014年)的市場,香港基金則多了一個13億人、經濟規模636,463億人民幣(2014年)的市場。表面看,在這個「雙贏」的合作博弈中,香港佔了大便宜。但明眼人都知道,天平是向內地傾斜。香港基金到內地銷售,能找什麼渠道?中資背景的香港基金公司回歸內地開拓市場,輕而易舉,非中資基金公司要開拓內地市場,殊不容易。至於內地基金到香港銷售,早有中資銀行和券商這些現成渠道。這內應外合的形勢,或者惠理基金的謝清海心裏明白,因此果斷配股減持。


滬港通、中港基金互認及將來的深港通,都是中國開放資本帳的過渡性政策。在這場遊戲中,香港擔當超級中介人角色。香港金融服務業務範圍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上一層樓。但在這個過程中,中資金融機構會順利擴大在香港的版圖,超越港資(早已如此)、替代外資,成為香港主導的金融巨頭。這就是現實,又有多少人看懂?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