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在南海大規模造島並疑似正在加速建造軍事基地,而剛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則明示將迎接「海上軍事鬥爭」的新時代。另一邊廂,按捺不住的美國終於出動軍艦軍機監視巡邏,以行動高調介入南海爭端。此外,剛和美國簽署了新防衛指針,刷新了美日同盟的日本也積極部署,勢要在南海分一杯羹。世界三大經濟體聚焦南海、各有盤算,戰後70年來南海前所未有的新競逐格局正在急速成型。
在此南海局勢日趨詭譎之際,戰後持續在東沙群島與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太平島駐守至今的台灣也不再坐視觀望,馬英九總統於5月26日提早發表醞釀多時的《南海和平倡議》,強化了台灣在南海三強競逐格局中的「關鍵弱勢」角色。
南海爭議由來已久,不過在1970年代之前則較為平靜。1935年國民政府公布「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確立南海四大群島即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為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從戰敗的日本手中收回被佔的南海各島。1947年國共內戰已經爆發,國民政府仍繼續運作,內政部公布了影響至今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其中包括了今日話題不斷的「U型線」(「十一段線」,1949年後北京改為「九段線」),奠定了大陸教科書中也明示中國領土最南端是「曾母暗沙」的基礎。
撤離大陸後,蔣介石雖然被迫放棄離海南島較近的西沙永興島,但是在承受來自對岸「解放台灣」的高壓、台灣處在岌岌可危的艱難時期,卻仍堅持駐守東沙及遙遠的南沙太平島至今,造就了今日台灣朝野同聲認同、北京也默認稱頌的對南海「長期有效管轄」的有利事實。同時,失去大陸的蔣介石即使對守衛南海諸島意識較強,卻也無力在自己主張的南海其他主要島嶼擴大駐守範圍。
胡志明於1969年過世後,北京與越共矛盾日深,1974年即北越統一建國的前一年,北京在與南越爆發「西沙海戰」後,成功控制了整個西沙群島。不過,引發多國紛紛搶佔南海各島的多國競爭局面,則與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公布密切相關。1994年生效的該公約提供了200海里排他性經濟區的劃分,加快了南海各聲索國包括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等基於海洋利益,各自搶佔島礁,並在島上大興土木等作為。在此競逐激烈的過程中,台灣並沒有加入奪島行列,加上北京的「打壓」,因此在南海的競爭遊戲中逐漸淪為配角。
贏美國支持北京「不反對」
2002年北京與東盟(東協)十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卻將台灣排除在外,讓有效控制南沙最大島嶼太平島數十年的台灣很不是滋味。
在南海議題上被北京拒之門外的台灣,一直在思索如何突破「弱勢」的困境。如今在中美日三強摩拳擦掌,火藥味日益濃郁之際,馬英九選對時機,發表貫徹「和平」理念的「南海和平倡議」,既成功提高了台灣在南海議題上的能見度,亦突顯了「和平製造者」的高度。且隨即奏效,贏得美國支持,同時獲得北京「不反對」的表態,算是較成功地扮演了「關鍵弱勢」的角色。
誠然,此舉也成為馬英九在最後一年任內最亮眼的重要作為之一。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此南海局勢日趨詭譎之際,戰後持續在東沙群島與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太平島駐守至今的台灣也不再坐視觀望,馬英九總統於5月26日提早發表醞釀多時的《南海和平倡議》,強化了台灣在南海三強競逐格局中的「關鍵弱勢」角色。
南海爭議由來已久,不過在1970年代之前則較為平靜。1935年國民政府公布「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確立南海四大群島即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為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從戰敗的日本手中收回被佔的南海各島。1947年國共內戰已經爆發,國民政府仍繼續運作,內政部公布了影響至今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其中包括了今日話題不斷的「U型線」(「十一段線」,1949年後北京改為「九段線」),奠定了大陸教科書中也明示中國領土最南端是「曾母暗沙」的基礎。
撤離大陸後,蔣介石雖然被迫放棄離海南島較近的西沙永興島,但是在承受來自對岸「解放台灣」的高壓、台灣處在岌岌可危的艱難時期,卻仍堅持駐守東沙及遙遠的南沙太平島至今,造就了今日台灣朝野同聲認同、北京也默認稱頌的對南海「長期有效管轄」的有利事實。同時,失去大陸的蔣介石即使對守衛南海諸島意識較強,卻也無力在自己主張的南海其他主要島嶼擴大駐守範圍。
胡志明於1969年過世後,北京與越共矛盾日深,1974年即北越統一建國的前一年,北京在與南越爆發「西沙海戰」後,成功控制了整個西沙群島。不過,引發多國紛紛搶佔南海各島的多國競爭局面,則與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公布密切相關。1994年生效的該公約提供了200海里排他性經濟區的劃分,加快了南海各聲索國包括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等基於海洋利益,各自搶佔島礁,並在島上大興土木等作為。在此競逐激烈的過程中,台灣並沒有加入奪島行列,加上北京的「打壓」,因此在南海的競爭遊戲中逐漸淪為配角。
贏美國支持北京「不反對」
2002年北京與東盟(東協)十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卻將台灣排除在外,讓有效控制南沙最大島嶼太平島數十年的台灣很不是滋味。
在南海議題上被北京拒之門外的台灣,一直在思索如何突破「弱勢」的困境。如今在中美日三強摩拳擦掌,火藥味日益濃郁之際,馬英九選對時機,發表貫徹「和平」理念的「南海和平倡議」,既成功提高了台灣在南海議題上的能見度,亦突顯了「和平製造者」的高度。且隨即奏效,贏得美國支持,同時獲得北京「不反對」的表態,算是較成功地扮演了「關鍵弱勢」的角色。
誠然,此舉也成為馬英九在最後一年任內最亮眼的重要作為之一。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