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有Say﹕與孩子談「孝」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2日 06:35
2015年06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每年復活節過後,市面上的不少酒樓和商店就會推出母親節和父親節的餐飲和商品項目,報章和各資訊媒體也廣泛宣傳,一時間,父母親都成為了主角,看見兒女們簇擁着父母圍桌共敘,送上鮮花、禮物或親吻,真是一幅幅美麗溫馨的圖畫,唯願節日的氣氛能確切喚起大眾對父母盡孝的意識。


「老」加「子」成「孝」

在筆者工作的學校,學生一般來自中產家庭,物質生活普遍不缺乏,並且享受着家人的悉心照顧,要令他們感受父母的辛勞並不容易,他們也不一定覺得父母有什麼「犧牲」和艱苦。筆者就藉着一次早會分享與學生談談「孝」。筆者嘗試讓學生認識胚胎成長的歷程、母親十月懷胎的變化、嬰兒由呱呱墜地以至逐漸成長入學的經過,幫助學生回想父母曾為他們所做的事,從而希望學生體諒父母的難處及苦心。接着,筆者帶出「孝」字的字形結構,以一幅兒子背着年老母親的圖片,幫助大家明白「孝」是由老字及子字組成,更具體是當父母年老時,兒女仍不離不棄照顧父母,這是「孝」的意思。


報酬象徵兒女成長階段

筆者亦引用《論語》的記載,孔子與學生曾多次討論到「孝」的具體行動和態度,例如﹕子游認為能供養父母就已算孝順了,但孔子卻強調必須對父母能尊敬,否則與畜養狗馬無異。有人認為如果父母有一定經濟能力,那兒女就不需要供養父母;筆者提醒學生,父母通常不介意兒女所給的金錢多少,但能分享到兒女從工作中獲取的一點報酬,必定是「老懷」安慰,因那象徵了兒女成長的階段,同時也感受到父母在兒女心中的「地位」;不過,最重要還是有關懷和尊重。


孔子又在〈里仁篇〉中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筆者請學生思考為什麼孔子提出這樣的說法,讓學生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掛慮,希望學生在要求自由,相約與友人外出玩樂或長大離家升學工作的時候,毋忘父母的牽掛,要常常主動把去向告知父母。分享結束前,筆者鼓勵學生想想在現階段可以做什麼來回報父母。那天早上,看見幾百位學生都專心聆聽,盼望「孝」這小種子能在孩子心中萌芽。


在家庭中實踐孝

在東西方文化匯聚的社會中,中國傳統「孝」的意義似乎在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沒有很多機會談及;不過,教育其實每天都可以發生。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位,也是一生的老師,在家庭中長幼共處,代代承傳,為人父母的如何對待自己的爸媽(兒女的祖父母輩),就是給子女活生生的教育,兒女耳濡目染,很自然就會仿效父母對長輩的態度,他日或許也如此待父母。猶記得一個小故事——七十多歲的老農夫手腳不靈活了,吃飯時經常丟了碗筷,弄得一地骯髒,也打破了不少瓦碗,老農夫的兒子小張和妻子為此常大發脾氣,喝斥老父。不久,兒媳倆做了幾隻木碗,還把老農夫搬到另一間黑漆的小屋子獨住,每天按時把飯菜放在木碗裏送到老父住處,由老父自行進食,到下一餐他倆才再來處理。一天,小張看見自己七歲的兒子拿着一塊木頭,一張削木刀在雕削着,他問小兒子在做什麼,小兒子說﹕「爸爸,我在做一個木碗給你,好像你做給祖父的,將來你會用得着。」小張頓時無言以對,馬上跑去把老父接回家。「孝」是在家庭中實踐的!


作者簡介﹕五位校長輪流執筆,說出教育心底話

文﹕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黄桂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