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緒論
討論民主必然涉及身分的討論,因為公民身分意味公民權利。雨傘革命後,有關港人身分認同的討論漸增。同一時間,學聯破天荒拒以其名義出席以「建設民主中國」為綱的支聯會所舉辦之六四悼念晚會。年輕一輩不再視香港為借來的地方,而是一個永久的家。
建設、聲援、悼念共同體
港大學生會提供新選擇
「建設民主中國」是支聯會五大綱領之一,出席支聯會六四悼念晚會意味將悼念六四屠城以及支聯會五大綱領照單全收。大部分港人每年花費一晚時間,在哭腔和悲歌中大喊「建設民主中國」,並不代表這是真「建設」。所謂「建設」,不單單是要參與,還代表願意為其付出代價。試問港人是否願意為中國民主付出代價,包括自由與鮮血?若非如此,請承認港人只是年年聲援,不是建設民主中國。有見過去一直言過其實,港大學生會今年將自行舉辦六四悼念晚會,以「守住香港 毋忘六四」為主題,為港人提供另一選擇。
「建設民主中國」之於港人
是「不能」亦是「不為」
討論「建設民主中國」,會討論到「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的命題。香港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對於自身民主發展尚且自顧不暇。有道「窮則獨善其身」,現在我城岌岌可危,守住香港更顯重要。基於現况限制、能力不足的因由,香港對於中國的民主實在無力施以聲援以外的援手,是為「不能」。不過,即便香港有民主,行有餘力,建設民主中國亦不是港人的責任。年輕一代視自己香港人而非中國人,自然認為自己無責任建設民主中國。因此,深圳河以北的民主,應該靠深圳河以北的人奮力爭取。「自己民主自己爭,自己政府自己揀」,香港之於中國民主沒有聲援以外的道義責任,是為「不為」。
悼念六四 確立港人身分
那麼究竟悼念六四之於港人究竟有何意義?究竟六四屠城跟饑荒,撇除人道原因,有何本質迴異?而這個差異,可以支撐我們去悼念它。事實上,八九六四發生在《中英聯合聲明》已經簽訂,基本法尚未頒布之時。港大高馬可教授在《香港簡史》中提到:港人見狀,紛紛對中共和香港前途失去信心,並反映於下挫25%的股市以及大幅上升的移民申請等。一代港人,惴惴不安。稍早之前,李啟迪學長在《明報》撰文呼籲港人關注2047年後香港前途。於是,在港目睹八九六四的上一代,以及參與雨傘革命而未竟全功的吾輩,對於前途的未知與不安,大抵相同。這種跨世代間的不安和同理心,透過悼念六四得到強化,勾勒港人共同的心理特徵,有助建立「香港人」這想像的共同體。
結語
確立港人身分,從關注自身歷史做起。港大人年年洗刷國殤之柱(Pillar of Shame)以及重漆太古橋,正正就是以行動和記憶對抗遺忘。關注本地議題,不一定是本土派;悼念六四,也不一定是大中華膠。由港人本位出發,呼應今天時局,既是理所當然,亦有助尋覓我城出路。今年六四,港大見。
作者是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
討論民主必然涉及身分的討論,因為公民身分意味公民權利。雨傘革命後,有關港人身分認同的討論漸增。同一時間,學聯破天荒拒以其名義出席以「建設民主中國」為綱的支聯會所舉辦之六四悼念晚會。年輕一輩不再視香港為借來的地方,而是一個永久的家。
建設、聲援、悼念共同體
港大學生會提供新選擇
「建設民主中國」是支聯會五大綱領之一,出席支聯會六四悼念晚會意味將悼念六四屠城以及支聯會五大綱領照單全收。大部分港人每年花費一晚時間,在哭腔和悲歌中大喊「建設民主中國」,並不代表這是真「建設」。所謂「建設」,不單單是要參與,還代表願意為其付出代價。試問港人是否願意為中國民主付出代價,包括自由與鮮血?若非如此,請承認港人只是年年聲援,不是建設民主中國。有見過去一直言過其實,港大學生會今年將自行舉辦六四悼念晚會,以「守住香港 毋忘六四」為主題,為港人提供另一選擇。
「建設民主中國」之於港人
是「不能」亦是「不為」
討論「建設民主中國」,會討論到「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的命題。香港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對於自身民主發展尚且自顧不暇。有道「窮則獨善其身」,現在我城岌岌可危,守住香港更顯重要。基於現况限制、能力不足的因由,香港對於中國的民主實在無力施以聲援以外的援手,是為「不能」。不過,即便香港有民主,行有餘力,建設民主中國亦不是港人的責任。年輕一代視自己香港人而非中國人,自然認為自己無責任建設民主中國。因此,深圳河以北的民主,應該靠深圳河以北的人奮力爭取。「自己民主自己爭,自己政府自己揀」,香港之於中國民主沒有聲援以外的道義責任,是為「不為」。
悼念六四 確立港人身分
那麼究竟悼念六四之於港人究竟有何意義?究竟六四屠城跟饑荒,撇除人道原因,有何本質迴異?而這個差異,可以支撐我們去悼念它。事實上,八九六四發生在《中英聯合聲明》已經簽訂,基本法尚未頒布之時。港大高馬可教授在《香港簡史》中提到:港人見狀,紛紛對中共和香港前途失去信心,並反映於下挫25%的股市以及大幅上升的移民申請等。一代港人,惴惴不安。稍早之前,李啟迪學長在《明報》撰文呼籲港人關注2047年後香港前途。於是,在港目睹八九六四的上一代,以及參與雨傘革命而未竟全功的吾輩,對於前途的未知與不安,大抵相同。這種跨世代間的不安和同理心,透過悼念六四得到強化,勾勒港人共同的心理特徵,有助建立「香港人」這想像的共同體。
結語
確立港人身分,從關注自身歷史做起。港大人年年洗刷國殤之柱(Pillar of Shame)以及重漆太古橋,正正就是以行動和記憶對抗遺忘。關注本地議題,不一定是本土派;悼念六四,也不一定是大中華膠。由港人本位出發,呼應今天時局,既是理所當然,亦有助尋覓我城出路。今年六四,港大見。
作者是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