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妙清﹕解讀大學排名榜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3日 06:35
2015年06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報章刊物時有報道本地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相對於商學院及本土大學的排名榜,全球大學排名榜只有10多年的歷史,而評分方法存在不少差異,惹來不少爭議。但在着重競爭的社會大環境下,許多大學不能漠視這些排名榜的影響力。世界各地的大學都持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定位,要以同一把尺來量度大學這麼複雜的個體,固然困難重重;不同機構所用的評分準則,亦各有差異,難以直接比較。以下簡單介紹幾個機構所用的評分標準,藉此解讀排名榜的內涵。


環顧當今世界大學排名榜,最受關注的3個排名榜,分別是由上海交通大學(簡稱交大)、Quacquarelli Symonds(QS)和 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所發表的排名榜。其中交大的排名榜最早成立,由2003年間發表至今。


交大排名榜着重院校科研

交大創立排名榜的主要目的,是要藉此來評估大學在國際科研上的實力。因此它的特點是非常注重大學在自然及基礎科學方面的研究。在分數計算中,諾貝爾獎及菲爾茲獎的得主數目佔總分的三成;在《自然》及《科學》雜誌發表的文章數目佔兩成;在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文章數目佔兩成;論文在SCIE與SSCI經常被引用的科學家數目佔兩成;最後把以上總分除以教師數目所得的人均值佔一成。由於九成的分數是以總數量來計算、教學的質素與文史哲的研究都不在評估之列,在科學方面的比重亦比社會科學大,所以規模大及專注科研的大學會有優勢。交大的排名榜,大部分以公開和客觀的數據作評分,各大學排名的穩定性亦較高。但它的缺點是評估角度狹窄,僅以自然及基礎科學有關的大學研究作為評分準則。


THE排名榜着眼大學聲譽

至於QS 和THE兩間機構本是一家,始於2004年,當時名為《QS-THE世界大學排名》。兩者在2009年後分道揚鑣,各有其不同的數據庫。因此兩者使用的方法雖然相近,但因數據和計算公式各異,所得結果亦有所不同。


在3個機構中,THE的計算方法在眾排名榜中最為複雜,涉及13個指標。比重最大的指標包括大學聲譽(佔總分多於三成)和引文數量(佔三成)。大學聲譽又分教學與研究聲譽。兩項分數都由電郵發出問卷調查得來。受訪者數以萬計,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大學學者, 但沒有顧及代表性。調查方法很簡單,每位學者需要填上在他們認知的學科中,他們認為在研究和教學聲譽方面最好的數十所本地大學和海外大學。一般人心目中的頭十所大學,分別可能不大,多數都是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知名學府。但接下的分別便不十分明顯,噪音亦較多。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調查對象來自不同地區和學科的學者,故此THE要先調整所得的數據,再計算分數,而調整數據其實對結果影響甚大。目前最受爭議的地方便是大學聲譽調查,因為它所佔的分數比重極高,但當中的主觀因素又極強。至於引文數量雖是基於客觀數據,但也存在着不少問題。首先,引文高的文章,差不多都是在英文刊物發表,以非英語發表的文章是不會被計算在內的。不難發現在排名榜上前列的盡都是英美大學,因此,歐洲的大學另起爐灶開發新的排名榜。其次,一般人文學科偏重著書,比理工學科在文章發表的數量少,引文數量也較低,故此很難直接作比較。不消說,非主流的研究領域,認識的人較少,相關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亦會較低,所以使用引文數量來評核該學科研究表現絕對不是一個合適的指標。為此,THE亦會對數據作出種種調整,但明顯地這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


QS對應地區作數據調整

相對THE,QS的排名方法比較簡單。在QS的計算中,學術聲譽評分佔四成,師生比例佔兩成,教學人員引文平均值佔兩成,僱主評分佔一成,國際化程度佔一成。方法雖然與THE相似,但數據的處理上則有分別。例如在學術聲譽評分上,QS會對不同地區的數據作出相應調整;可出現的結果是香港一些大學在國際聲譽上的評分是近100分,即近滿分,反而在美國的長春藤大學,其中一些大學居然只有40多分。反觀THE 同樣有聲譽評分,但因數據處理和調整的方法不同,所以本地大學所得的分數通常比QS較低。


排名榜的意義

由於其中有些發表排名榜的機構是商業機構,因此少不免會被批評藉着設立排名榜來賺取廣告費和顧問費。除了世界大學排名榜,這些機構會使用同一組原始數據來整合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大學排名榜:世界大學聲譽排名、亞洲大學排名、年輕大學排名、金磚五國及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讓大學各取所需。這些機構會直接邀請大學提交數據,同時向大學推銷在其網站及刊物刊登廣告,某程度上變成以商業模式運作排名榜。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不少大學對這類以商業模式運作的排名榜如何反映大學的質素成疑,但卻不能忽視排名榜所帶來的影響。皆因不少家長對海外學府的情况並不十分清楚,排名榜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簡易的參考。因此,縱使不少大學未必全然認同這些排名榜的運作,但仍然會繼續參與,亦會視之為其中一個參考指標。


排名榜的評分準則往往不能涵蓋大學的使命和大學教育的意義,特別是教學素質和全人培養這些較難量化的價值。例如,美國一些知名的博雅書院,他們的入學門檻極高,口碑亦極好。但因不是專注於學術研究,在世界排名是完全不上榜的。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理念、特色和使命,不論有沒有排名榜,不論排名的高低,最重要是不可放棄最根本的原則,提供優質教育。


作者張妙清是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負責研究及知識轉移事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