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袋住先」和「袋一世」可說是形象地概括了特首普選爭議雙方的論據。政府和建制派認為市民「有票比冇票好」,泛民就表示如接受了不合理的篩選安排,就永遠無法實現真普選。支持還是反對政改方案,就是「袋住先」與「袋一世」的對決。究竟這對「雙袋」用語何時出現?近一年多來報章如何論述它們?
在慧科新聞資訊庫中,「袋住先」最早出現於1999年10月5日一篇報道的內文,《成報》的一篇新聞題為〈騎師限制賽十一戰將受賄造馬〉,有人叫一名騎師把賄款「袋住先」。2013年7月13日,《大公報》對政改普選的爭議報道,新聞為「互諒互讓達普選共識」,內文提到范徐麗泰出席劉慧卿的網台節目,范表示「即使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你都袋住先,下一次再選的時候不斷改進。」
2013年12月11日,《蘋果日報》的一則新聞〈余若薇:諮詢文件預設陷阱〉,余若薇在內文中呼籲市民不要認命,強調現時並非必須袋住先或「唔要就冇」。「袋一世」在慧科最早出現於2014年9月4日,《明報》即時新聞報道了港大學生會罷課宣言,當中有下列句子:「所謂『袋住先』,實質是『袋一世』!」。
利用慧科的資訊庫,自去年1月到現在,我對「袋住先」及「袋一世」作關鍵詞搜尋,其中文章包括新聞、社論、評論和專欄(因此下面的統計結果反映了記者、編輯及專欄作家等人的總體看法)。接下來是對標題有這兩個詞語的文章作進一步分析,看它們的標題是屬於正面、中立還是負面。如未能確定,便再看文章內容。
大致可將報紙分為六種立場
結果顯示,以標題有關鍵詞計算,「袋住先」最早見於2014年6月,到了8和9月是高峰期,及後回落。到了今年1月再次上升,在4和5月見另一高峰。有「袋一世」標題的文章首於2014年9月出現,之後消失了數個月,到今年4和5月才突然冒升。
從附表可見,對於「袋住先」的論述,在新聞內文數量上以《蘋果日報》、《明報》和《信報》最多,幾份免費報紙則較少,但《am730》例外。從文章取向分佈看,大致可將報紙分為六種立場。第一是明顯支持「袋住先」,報章包括《大公報》、《文匯報》和《香港商報》。第二是傾向支持:《星島日報》、《頭條日報》、《東方日報》、《太陽報》和《成報》。第三是有點支持:《經濟日報》和《新報》。
第四是相對中立的報紙,包括《am730》和《晴報》。第五是傾向反對:《明報》、《信報》和《都市日報》。第六是明顯反對「袋住先」,以《蘋果日報》作為代表。上面所得結果,基本符合大家對香港報章政治生態的理解。
整體而言,在622篇文章中,對「袋住先」正面、中立和負面的比例是39:31:30。這和近期政改民調結果的比例可說相近。換言之,報紙作為一個整體,相當程度反映了民意,但到了個別報紙層面卻是另一回事。
「袋一世」的報章論述有些不同,最多引用的報章依次是《大公報》、《文匯報》、《明報》和《蘋果日報》。以標題取向作分析,替「袋一世」作辯解的報章包括《文滙報》、《大公報》、《星島日報》、《太陽報》、《東方日報》、《香港商報》、《成報》。其他報紙對此各有正反的論述,或是沒有討論。似乎為「袋一世」作辯解的報章論述更為明顯,在54篇文章中佔76%。
「袋住先」的含義有正有反
「袋住先」作為政府呼籲市民暫時接受政改方案,是個階段性的策略,並暗示將來可進一步改良,合乎循序漸進的原則。「袋住先」的含義有正有反。關鍵是「袋住先」這個行動是一次性還是真的有續集,是句號還是逗號,是已經到了終點還是循序漸進的中途站。它是即時(但有限)的滿足,還是延遲的更大(但不保證得到)的滿足。沒有了下一步的優化可能性,大概只稱得上是「袋住」,「先」就不見了。
另一方面,「袋一世」可否變成只是「袋一回」?以後能否「一袋再袋」?究竟目前的情况是「一袋天堂」還是「一袋地獄」?很快就有答案。這牽涉到政府、政黨和市民多方的判斷和互動,更根本的是存在互信的問題。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在慧科新聞資訊庫中,「袋住先」最早出現於1999年10月5日一篇報道的內文,《成報》的一篇新聞題為〈騎師限制賽十一戰將受賄造馬〉,有人叫一名騎師把賄款「袋住先」。2013年7月13日,《大公報》對政改普選的爭議報道,新聞為「互諒互讓達普選共識」,內文提到范徐麗泰出席劉慧卿的網台節目,范表示「即使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你都袋住先,下一次再選的時候不斷改進。」
2013年12月11日,《蘋果日報》的一則新聞〈余若薇:諮詢文件預設陷阱〉,余若薇在內文中呼籲市民不要認命,強調現時並非必須袋住先或「唔要就冇」。「袋一世」在慧科最早出現於2014年9月4日,《明報》即時新聞報道了港大學生會罷課宣言,當中有下列句子:「所謂『袋住先』,實質是『袋一世』!」。
利用慧科的資訊庫,自去年1月到現在,我對「袋住先」及「袋一世」作關鍵詞搜尋,其中文章包括新聞、社論、評論和專欄(因此下面的統計結果反映了記者、編輯及專欄作家等人的總體看法)。接下來是對標題有這兩個詞語的文章作進一步分析,看它們的標題是屬於正面、中立還是負面。如未能確定,便再看文章內容。
大致可將報紙分為六種立場
結果顯示,以標題有關鍵詞計算,「袋住先」最早見於2014年6月,到了8和9月是高峰期,及後回落。到了今年1月再次上升,在4和5月見另一高峰。有「袋一世」標題的文章首於2014年9月出現,之後消失了數個月,到今年4和5月才突然冒升。
從附表可見,對於「袋住先」的論述,在新聞內文數量上以《蘋果日報》、《明報》和《信報》最多,幾份免費報紙則較少,但《am730》例外。從文章取向分佈看,大致可將報紙分為六種立場。第一是明顯支持「袋住先」,報章包括《大公報》、《文匯報》和《香港商報》。第二是傾向支持:《星島日報》、《頭條日報》、《東方日報》、《太陽報》和《成報》。第三是有點支持:《經濟日報》和《新報》。
第四是相對中立的報紙,包括《am730》和《晴報》。第五是傾向反對:《明報》、《信報》和《都市日報》。第六是明顯反對「袋住先」,以《蘋果日報》作為代表。上面所得結果,基本符合大家對香港報章政治生態的理解。
整體而言,在622篇文章中,對「袋住先」正面、中立和負面的比例是39:31:30。這和近期政改民調結果的比例可說相近。換言之,報紙作為一個整體,相當程度反映了民意,但到了個別報紙層面卻是另一回事。
「袋一世」的報章論述有些不同,最多引用的報章依次是《大公報》、《文匯報》、《明報》和《蘋果日報》。以標題取向作分析,替「袋一世」作辯解的報章包括《文滙報》、《大公報》、《星島日報》、《太陽報》、《東方日報》、《香港商報》、《成報》。其他報紙對此各有正反的論述,或是沒有討論。似乎為「袋一世」作辯解的報章論述更為明顯,在54篇文章中佔76%。
「袋住先」的含義有正有反
「袋住先」作為政府呼籲市民暫時接受政改方案,是個階段性的策略,並暗示將來可進一步改良,合乎循序漸進的原則。「袋住先」的含義有正有反。關鍵是「袋住先」這個行動是一次性還是真的有續集,是句號還是逗號,是已經到了終點還是循序漸進的中途站。它是即時(但有限)的滿足,還是延遲的更大(但不保證得到)的滿足。沒有了下一步的優化可能性,大概只稱得上是「袋住」,「先」就不見了。
另一方面,「袋一世」可否變成只是「袋一回」?以後能否「一袋再袋」?究竟目前的情况是「一袋天堂」還是「一袋地獄」?很快就有答案。這牽涉到政府、政黨和市民多方的判斷和互動,更根本的是存在互信的問題。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