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紀念六四見裂變 折射政策反效果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5日 06:35
2015年06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本港紀念六四事件,除了支聯會繼續在維園舉辦燭光晚會,港大學生會在港大校園也另起爐灶辦悼念活動。這是26年以來,社會上就六四事件的主流認知首次出現裂變,事態發展對民主運動和香港整體帶來什麼影響,值得關注。紀念六四,各自團體以不同形式舉辦活動未嘗不可,因為形式不重要,對事件的認知是否抱持初衷才重要。所謂初衷,是對於當年的血腥鎮壓超越了可接受的底線就須追究責任,要求平反六四還死難者一個公道;若堅持這些初衷,則什麼團體辦悼念活動,其實無大問題。


支聯會備受夾擊

抗壓保一方淨土

支聯會的存在,使六四事件持續燃燒,當然有人不樂見。據4年前病逝的前任支聯會主席司徒華透露,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曾經要求他解散支聯會,以改善本港與內地的關係,但是司徒華拒絕了這個要求。此後,支聯會歷年來為內地民運人士發聲、舉辦悼念六四活動、組設六四紀念館等,相關工作活動持續不斷。這是多年來的堅持而使「六四」成為香港其中一個標記,也是使當年涉及血腥鎮壓的當權者寢食難安的原因。


5年前六四前夕,支聯會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展覽民主女神像及六四浮雕,當局一度以未有申請娛樂牌照為由中止展覽。警方充公展覽品,有支聯會常委被控告未有申領牌照展示藝術品,罪名成立,罰款2000元;後來提出上訴,近日上訴得直,推翻了原案定罪和判罰。近年,「愛」字輩團體對六四悼念活動攪局,因為論述片面、資料貧乏,結果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激發更多人參與悼念活動,向意圖篡改六四真相的做法說不。


由此可見,自回歸以來,無論是官方或所謂民間團體對支聯會、對悼念六四活動的滋擾,都無損港人心目中對事件的定性和追求平反的心志。這從近年市民踴躍出席六四維園燭光晚會,也已經折射出來。不過,今年顯然不一樣,因為支聯會面對的壓力並非來自外部,而是內部裂變,悼念六四成為激烈爭論的議題。


近年,個別激進取態政客另立山頭,意圖切割六四政治資源,但是其利益考量過於明顯,迴響不大,對主流六四活動影響甚微。去年佔領行動之後,學生團體以本土之名,認為「建設民主中國」與香港無關,還覺得支聯會的悼念活動過於形式化,學聯因此退出支聯會;作為社會運動中堅力量的學生,學聯的取態對支聯會日後路向發展的影響,較諸所謂本土派的衝擊會更為實質和深遠。


本土派攻擊支聯會,咬着形式老舊不放,指為年年如是,一事無成;學聯退出支聯會,除了對「建設民主中國」路線分歧之外,認為支聯會形式老套也是原因之一。支聯會的五大綱領,不僅關乎毋忘初衷,也是立足香港、放眼中國,爭取民主的策略定位應該堅定堅持,慎謀推進。不過,26年了,若年年如是行禮如儀的悼念活動,不僅讓一些過來人感厭倦,對年輕一代缺乏吸引力也是正常的事。因此,尋思轉變,是擺在支聯會面前的議題。


學生本土挑戰支聯會

實際折射對北京不滿

港大學生會首次在校園舉辦悼念六四晚會,主題為「守住香港、毋忘六四」,悼念方式與維園燭光晚會分別不大,都是參加者持燭光、靜坐,台上有人發言等。至於晚會內容,按主題若說到毋忘六四,則不可能離開當日在北京的愛國民主運動,也無法迴避要求追究血腥鎮壓責任和平反六四。因此,所謂「建設民主中國」與香港無關的論述,在毋忘六四的前提下,本來就站不住腳。港大學生會既要依戀六四,就不可能罔顧中國,因此昨晚的晚會主題,若改為「毋忘六四、民主中國、守住香港」會較恰當。


香港紀念六四活動裂變,若認為此乃事態出現質變而開始弱化,並對北京有利,這樣的解讀似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絕不足取。支聯會領導六四紀念活動的地位受到挑戰是事實,不過本土派與學生對支聯會的挑戰,實際上是對北京和中共政權的反彈,他們與中國切割的傾向發展下去,將會是分離與分裂。年輕一代拒絕認同中國的取態,放在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框架檢視,是十分可悲的現象,其可能發展趨勢,使人感到擔心。


年輕人是香港社會的未來,這個群體的取態不論是年少輕狂,或是受到誤導,總之是他們與內地缺乏上一輩的無形紐帶。在成長路上,他們感知的多是負面的中國大陸,加上近年政改爭議激化了內地與香港矛盾,都是促成他們抗拒中國、要與中國切割的原因。事態演變至此,若冷靜思量則應有啟示:香港年輕人的逆反,與近年北京對港政策愈強力打壓,反效果愈大有關;除非北京準備處理大批逆反的香港年輕人,否則現在應該是停下來想一想的時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