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有宗教團體搞調查說,香港人因為置業問題,覺得絕望,高達七成的人想移民。
再看看這幾天大家看過的「新聞」?某保險公司開價 500至700港元,要求做動畫短片。條件之佳,令網民躍躍欲試,紛紛因為「好玩」,自行拍片。
某手機應用程式公司,以時薪32.5港元,最低工資開價,要求畢業生有多種電腦語言能力。條件之佳,也令網民瘋傳,指做保安、洗碗,都有40港元一小時。這種工作,這麼好條件,去哪兒找?原來是科學園。同時亦有網友向我報料,說該公司已不止一次公開招請廉價勞工,只要向不同的大專院校招手,說是請「實習生」,給同學「機會」,院校原來會幫忙Line up。類近狀况,其實在傳媒界亦有出現,名字愈大的傳媒機構,為「實習生」開的人工就愈賤。十幾年前,我的同學說:「如果做不到TVB,就不如做政府新聞處,可以有8500元一個月,錢最多。」
最近,學期完了,學生都在找暑期工,有一個學生有一天晚上去見工,相約7時,那公司的員工8時才有空,開價7000港元,要上23日班,每日8小時,超時工作「當然」是沒有補水的。然後,應徵者被要求要懂得Dreamweaver(網頁製作軟件)以及Photoshop(修圖軟件),有空的時候還要見客,向客戶銷售。學生問我,應不應該做。
我不知道如何答他。
這個世代,非常有趣。有很多東西,都好像不用錢的。在網絡看劇,字幕翻譯是不用錢的,一大票網民爭着供稿。在新聞評論網站寫專欄,網絡新聞的老闆以至董事,都覺得是不需要給錢作者的。一大票文化人、作家,甚至是大學新聞系的老師,都爭着供稿,生怕自己在這場派對上,欠一席位。廣告公司,都是無償競稿的,寫電視劇,所謂「傾橋」,都是沒有錢的。這些東西,都是違反我的原則。我的原則很簡單,是陶傑在大學時代,最後一課「新聞意識形態」課的時候,在當時仍存在的錢穆圖書館走廊那個咖啡閣中,喝咖啡、吃蛋糕的時候,他說:「做嘢,就要有錢收。」這一句說話,我記到現在。
無償勞動轉化成「吸收經驗」
為什麼現在的僱主,可以如此肆無忌憚的以低廉以至可恥的人工,甚至無償叫人勞動?無他的,沙士的時候,經濟低迷,不少僱主自顧不暇,有不少社會賢達出來說:「年輕人,唔好怕蝕底,冇錢都做,吸收經驗嘛!」這句說話,巧妙地把無償勞動轉化成「吸收經驗」,結果,對青少年來說,可以實踐技能的工作,就會變成是「對將來的工作」有用的「資產」,這些資產都是無形的。因此,不可以用錢衡量,年輕人不應這麼短視,也不應這麼向錢看。於是就出現以最低工資請「程式編寫員」之類的招聘廣告。同時,一些被視為沒有前景,或不受歡迎的工作,如洗碗、清潔等等的工作,有說是因為最低工資法案的關係,低學歷低技術的勞動人口都傾向做一些「舒服」一點的工作,如保安員。開餐廳的朋友都說,現在請洗碗姐姐,16,000元,連一部洗碗碟機,都沒有人應徵,或是做兩天之後,找到更好收入的工作,就消失不見了。
這種職場生態,在我看來,是極度扭曲,甚至可恥的。也許,只有我覺得是可恥吧。反正,壓力團體們只關心新移民或勞工。擁有專上學歷的學生是否被剝削?沒有光環,誰要管?呵呵呵。
再看看這幾天大家看過的「新聞」?某保險公司開價 500至700港元,要求做動畫短片。條件之佳,令網民躍躍欲試,紛紛因為「好玩」,自行拍片。
某手機應用程式公司,以時薪32.5港元,最低工資開價,要求畢業生有多種電腦語言能力。條件之佳,也令網民瘋傳,指做保安、洗碗,都有40港元一小時。這種工作,這麼好條件,去哪兒找?原來是科學園。同時亦有網友向我報料,說該公司已不止一次公開招請廉價勞工,只要向不同的大專院校招手,說是請「實習生」,給同學「機會」,院校原來會幫忙Line up。類近狀况,其實在傳媒界亦有出現,名字愈大的傳媒機構,為「實習生」開的人工就愈賤。十幾年前,我的同學說:「如果做不到TVB,就不如做政府新聞處,可以有8500元一個月,錢最多。」
最近,學期完了,學生都在找暑期工,有一個學生有一天晚上去見工,相約7時,那公司的員工8時才有空,開價7000港元,要上23日班,每日8小時,超時工作「當然」是沒有補水的。然後,應徵者被要求要懂得Dreamweaver(網頁製作軟件)以及Photoshop(修圖軟件),有空的時候還要見客,向客戶銷售。學生問我,應不應該做。
我不知道如何答他。
這個世代,非常有趣。有很多東西,都好像不用錢的。在網絡看劇,字幕翻譯是不用錢的,一大票網民爭着供稿。在新聞評論網站寫專欄,網絡新聞的老闆以至董事,都覺得是不需要給錢作者的。一大票文化人、作家,甚至是大學新聞系的老師,都爭着供稿,生怕自己在這場派對上,欠一席位。廣告公司,都是無償競稿的,寫電視劇,所謂「傾橋」,都是沒有錢的。這些東西,都是違反我的原則。我的原則很簡單,是陶傑在大學時代,最後一課「新聞意識形態」課的時候,在當時仍存在的錢穆圖書館走廊那個咖啡閣中,喝咖啡、吃蛋糕的時候,他說:「做嘢,就要有錢收。」這一句說話,我記到現在。
無償勞動轉化成「吸收經驗」
為什麼現在的僱主,可以如此肆無忌憚的以低廉以至可恥的人工,甚至無償叫人勞動?無他的,沙士的時候,經濟低迷,不少僱主自顧不暇,有不少社會賢達出來說:「年輕人,唔好怕蝕底,冇錢都做,吸收經驗嘛!」這句說話,巧妙地把無償勞動轉化成「吸收經驗」,結果,對青少年來說,可以實踐技能的工作,就會變成是「對將來的工作」有用的「資產」,這些資產都是無形的。因此,不可以用錢衡量,年輕人不應這麼短視,也不應這麼向錢看。於是就出現以最低工資請「程式編寫員」之類的招聘廣告。同時,一些被視為沒有前景,或不受歡迎的工作,如洗碗、清潔等等的工作,有說是因為最低工資法案的關係,低學歷低技術的勞動人口都傾向做一些「舒服」一點的工作,如保安員。開餐廳的朋友都說,現在請洗碗姐姐,16,000元,連一部洗碗碟機,都沒有人應徵,或是做兩天之後,找到更好收入的工作,就消失不見了。
這種職場生態,在我看來,是極度扭曲,甚至可恥的。也許,只有我覺得是可恥吧。反正,壓力團體們只關心新移民或勞工。擁有專上學歷的學生是否被剝削?沒有光環,誰要管?呵呵呵。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