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退聯問題已淡出報章頭條,但這事背後的思考邏輯仍然像幽靈般影響着今天香港,仍有思考的空間。本文談筆者對這次事件引發的兩個反省。
退聯是衝着學聯而來,但將鏡頭拉闊一點,可看到這5年來的一個趨勢:民主黨被視為立場不夠鮮明,在不少人心中跟建制派無異,當除之而後快;社民連與長毛也被視為曲線保皇,應要踢走;佔中三子被視為太溫和,於是雙學發動包圍政總;到佔中成了佔「鐘」,就發生挑戰糾察隊、拆大台事件;最新發展是學聯也被圍攻。發展的邏輯總是拿既有的組織作造反對象,視之為與共產黨無異的宰制,但不久又被下面的群眾起來造反,再互相指摘中了共產黨陰謀或收了錢。
用另一個方式來說是這樣的。民主黨為什麼不想和內地硬碰?因為大局考慮,擔心局面弄得太僵「冇彎轉」、擔心趕走溫和支持者、擔心無籌碼在手等。這些考慮被視為不能接受的畏首畏尾,要踢走。為什麼佔中三子想按其劇本行事,在後期還老想着要撤退?也是大局考慮,擔心運動失控會有人受傷、期望在受控的情况下撤退留有一手作日後談判、擔心曠日持久的佔領導致內部士氣低落並使支持者流失。這些同樣被視為不能接受,要被踢走。為什麼佔領現場要有大台,要保留學聯?還是大局考慮,因為運動要持續,總要有最起碼的組織,即使大台、學聯有錯誤但仍要保留。這同樣被視為不能接受,要被踢走。一路下來重複着同一模式,只是「當權派」與「造反派」的位置不斷換人,老革命不久成了反革命。
但踢走當權派後,造反群眾有何發展方向、總體戰略、全局藍圖?勉強要說就只有鼓勵大家表達意見多些參與、流體的運動模式是最佳方案、未來發展還有很多可能等等。這幾年來運動就向零散的行動、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走到今天,如果認為現在是勝利、是走對路了,自不需要檢討;但如果認為現在情况惡劣,便要問再這樣下去是否行得通了。
如何以無組織對抗嚴密組織?
不是退聯同學或本土派特別愛造反,而是這10年間香港社運的主導思想,已從現代民族主義的餘緒,變成後現代思想,再加上極端的犬儒主義。解構大論述是後現代的精髓,與香港政治文化中一直以來的犬儒主義合流,以至現在流行的討論方式是質疑政府、質疑立法會,再來就是質疑民主黨長毛學聯等等,但一篇網文質疑了3000字後,還是不會說「我們要往哪裏走」、「之後怎麼辦」等的問題,結論往往是一聲嘆息,然後是「大家應該覺醒」及「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等。
必須承認這階段社運有很強的爆炸力,但不少論者已指出,如何以無組織的方式來對抗對方的嚴密組織?面對一個以搞群眾組織起家的對手,一個「你唔代表我」、不斷分裂內鬥的隊伍,怎與之抗衡?香港社運的困境就是未到現代,已經後現代,建設本土機制的努力還只在開始,已面對後現代與犬儒主義的質疑而瓦解。我們就要以這支離破碎的民間社會,面對一個美國也忌憚三分的巨大政權,這不是吉相。
後現代講解構,讓人讀得過癮拆得開心;犬儒主義質疑所有人做事背後都有一個自利的陰謀。但解完拆完揭發了「陰謀」後,今天的困境如何解決?怎樣進行建設?如何解決幾百萬人工作吃飯的問題?各個社會發展的目標如何訂出優次?長於質疑的思考模式沒打算回答,而筆者這種老派中年人覺得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香港社會需從思想的高度重建社運走向的論述,明白說就是不能再那麼後現代那麼犬儒,這是第一個反省。
第二個反省是這樣的,讓我們重看前面的討論。老派認為要顧全大局,被少壯派挑戰,到底是老派食古不化,還是少壯派盲動?老派顧全大局、考慮圍觀者及中間派感受、擔心運動失控老本也虧掉等,今天看來,如果認為這些觀點還有點道理的話,則我們不能簡單說老派收了錢、出賣了運動而不衝出去。同理,前線學生、激進領袖的行動較少負擔,是因為他們認為上述考慮不重要,輕身上路一衝到底,好處當然是使運動勁度十足,負面效果我就不說了。
立場行先扼殺討論
我不是要替誰翻案,而是說很可悲地,因着這些觀點的不同,社運內就充滿着「你收了錢出賣香港」的指控,視對方為敵。有人說學聯是港共,又有說退聯者是共諜,民主黨早被說成給共產黨整個地收買了,再曲折的說法是某些激進領袖原來是收了錢搞散泛民的,誰收了錢真是撲朔迷離。社運陣營內尚且如此互扣帽子,對社會上持其他意見者就更不用說了。共產黨(中共、蘇共,以至托派)都是分裂再分裂,內鬥再內鬥,老愛「你是托派、你是蘇修、你反華反共」的互扣帽子。不少香港人天天罵共產黨怕內地同化,卻在靈魂深處對這鬥爭哲學相當受落,總認為不和我同路的就是敵人,或是讀書少、智商低。立場行先,扼殺討論,稍有疑似立場不正確者即一棍子打死。
筆者念社會學,其中一個前設是人的思想是由成長背景塑造而成,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就有不同的思想模式,總不成跟你不同的都是壞人敵人。即使大家都有良好意向同為香港好,但怎樣才算好,也會因背景差異而有不同看法。我們都是不足的,因着成長歷程之故,都只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跟我看法不同的未必是笨或貪,也有可能他看到某些重點是我看不到的,他的觀點可能補足了我的盲點。這種說法非常老套,但我就看到不少人也有好的意向,奈何站在不同位置,這邊的朋友就罵着另一邊的朋友出賣香港。
在敵我分明的思想習慣下,裂痕只有愈來愈大,我們的思考方式需要「範式轉移」。要承認我的視野並不全面,就是「認低威」,這牽涉到人的安全感、世界觀等非常根本問題,非常困難但也要做。要達到「我沒有敵人」是極高境界,但我想至少是指摘他人時,也要有勇氣檢視自己盲點,及公道地評價對方的貢獻,唯其以此作起點,才能跟自己不同的人合作,透過不同視野來互補。社運如是,社會的建設也應如是,否則香港只會陷入「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地獄,不用共產黨來,自己已倒塌了。
作者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退聯是衝着學聯而來,但將鏡頭拉闊一點,可看到這5年來的一個趨勢:民主黨被視為立場不夠鮮明,在不少人心中跟建制派無異,當除之而後快;社民連與長毛也被視為曲線保皇,應要踢走;佔中三子被視為太溫和,於是雙學發動包圍政總;到佔中成了佔「鐘」,就發生挑戰糾察隊、拆大台事件;最新發展是學聯也被圍攻。發展的邏輯總是拿既有的組織作造反對象,視之為與共產黨無異的宰制,但不久又被下面的群眾起來造反,再互相指摘中了共產黨陰謀或收了錢。
用另一個方式來說是這樣的。民主黨為什麼不想和內地硬碰?因為大局考慮,擔心局面弄得太僵「冇彎轉」、擔心趕走溫和支持者、擔心無籌碼在手等。這些考慮被視為不能接受的畏首畏尾,要踢走。為什麼佔中三子想按其劇本行事,在後期還老想着要撤退?也是大局考慮,擔心運動失控會有人受傷、期望在受控的情况下撤退留有一手作日後談判、擔心曠日持久的佔領導致內部士氣低落並使支持者流失。這些同樣被視為不能接受,要被踢走。為什麼佔領現場要有大台,要保留學聯?還是大局考慮,因為運動要持續,總要有最起碼的組織,即使大台、學聯有錯誤但仍要保留。這同樣被視為不能接受,要被踢走。一路下來重複着同一模式,只是「當權派」與「造反派」的位置不斷換人,老革命不久成了反革命。
但踢走當權派後,造反群眾有何發展方向、總體戰略、全局藍圖?勉強要說就只有鼓勵大家表達意見多些參與、流體的運動模式是最佳方案、未來發展還有很多可能等等。這幾年來運動就向零散的行動、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走到今天,如果認為現在是勝利、是走對路了,自不需要檢討;但如果認為現在情况惡劣,便要問再這樣下去是否行得通了。
如何以無組織對抗嚴密組織?
不是退聯同學或本土派特別愛造反,而是這10年間香港社運的主導思想,已從現代民族主義的餘緒,變成後現代思想,再加上極端的犬儒主義。解構大論述是後現代的精髓,與香港政治文化中一直以來的犬儒主義合流,以至現在流行的討論方式是質疑政府、質疑立法會,再來就是質疑民主黨長毛學聯等等,但一篇網文質疑了3000字後,還是不會說「我們要往哪裏走」、「之後怎麼辦」等的問題,結論往往是一聲嘆息,然後是「大家應該覺醒」及「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等。
必須承認這階段社運有很強的爆炸力,但不少論者已指出,如何以無組織的方式來對抗對方的嚴密組織?面對一個以搞群眾組織起家的對手,一個「你唔代表我」、不斷分裂內鬥的隊伍,怎與之抗衡?香港社運的困境就是未到現代,已經後現代,建設本土機制的努力還只在開始,已面對後現代與犬儒主義的質疑而瓦解。我們就要以這支離破碎的民間社會,面對一個美國也忌憚三分的巨大政權,這不是吉相。
後現代講解構,讓人讀得過癮拆得開心;犬儒主義質疑所有人做事背後都有一個自利的陰謀。但解完拆完揭發了「陰謀」後,今天的困境如何解決?怎樣進行建設?如何解決幾百萬人工作吃飯的問題?各個社會發展的目標如何訂出優次?長於質疑的思考模式沒打算回答,而筆者這種老派中年人覺得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香港社會需從思想的高度重建社運走向的論述,明白說就是不能再那麼後現代那麼犬儒,這是第一個反省。
第二個反省是這樣的,讓我們重看前面的討論。老派認為要顧全大局,被少壯派挑戰,到底是老派食古不化,還是少壯派盲動?老派顧全大局、考慮圍觀者及中間派感受、擔心運動失控老本也虧掉等,今天看來,如果認為這些觀點還有點道理的話,則我們不能簡單說老派收了錢、出賣了運動而不衝出去。同理,前線學生、激進領袖的行動較少負擔,是因為他們認為上述考慮不重要,輕身上路一衝到底,好處當然是使運動勁度十足,負面效果我就不說了。
立場行先扼殺討論
我不是要替誰翻案,而是說很可悲地,因着這些觀點的不同,社運內就充滿着「你收了錢出賣香港」的指控,視對方為敵。有人說學聯是港共,又有說退聯者是共諜,民主黨早被說成給共產黨整個地收買了,再曲折的說法是某些激進領袖原來是收了錢搞散泛民的,誰收了錢真是撲朔迷離。社運陣營內尚且如此互扣帽子,對社會上持其他意見者就更不用說了。共產黨(中共、蘇共,以至托派)都是分裂再分裂,內鬥再內鬥,老愛「你是托派、你是蘇修、你反華反共」的互扣帽子。不少香港人天天罵共產黨怕內地同化,卻在靈魂深處對這鬥爭哲學相當受落,總認為不和我同路的就是敵人,或是讀書少、智商低。立場行先,扼殺討論,稍有疑似立場不正確者即一棍子打死。
筆者念社會學,其中一個前設是人的思想是由成長背景塑造而成,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就有不同的思想模式,總不成跟你不同的都是壞人敵人。即使大家都有良好意向同為香港好,但怎樣才算好,也會因背景差異而有不同看法。我們都是不足的,因着成長歷程之故,都只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跟我看法不同的未必是笨或貪,也有可能他看到某些重點是我看不到的,他的觀點可能補足了我的盲點。這種說法非常老套,但我就看到不少人也有好的意向,奈何站在不同位置,這邊的朋友就罵着另一邊的朋友出賣香港。
在敵我分明的思想習慣下,裂痕只有愈來愈大,我們的思考方式需要「範式轉移」。要承認我的視野並不全面,就是「認低威」,這牽涉到人的安全感、世界觀等非常根本問題,非常困難但也要做。要達到「我沒有敵人」是極高境界,但我想至少是指摘他人時,也要有勇氣檢視自己盲點,及公道地評價對方的貢獻,唯其以此作起點,才能跟自己不同的人合作,透過不同視野來互補。社運如是,社會的建設也應如是,否則香港只會陷入「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地獄,不用共產黨來,自己已倒塌了。
作者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