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獲選連任的白禮達只做了4天國際足協會長,上星期宣布辭職,對這個規模及影響力與聯合國和國際奧委會不相伯仲的國際大型組織來說可謂重磅炸彈。其後,美國傳媒報道,司法部及聯邦調查局的重點調查對象開始朝向白禮達,並且從被捕的國際足協高層官員身上蒐集線索。未來漫長的調查與蒐證工作,將是年近八旬的白禮達的夢魘。更有報道披露,2018年及2022年世界盃會是調查重點,倘若這兩屆世界盃的申辦過程涉及貪污而影響主辦權,國際足協有義務設立危機應變方案,保證這兩屆比賽如期舉行。
兩屆世盃能否舉行
足協須有應變計劃
白禮達辭職求去,表面上似是突然,其實觀乎事態發展,卻是一步一步推展而來——先是拘捕國際足協高層官員,再是歐洲足協會長柏天尼聲稱或會杯葛世界盃;之後是白禮達得力助手、國際足協秘書長瓦爾克被指把巨款轉給時任中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足協主席華拿,據《紐約時報》報道,這是南非獲得2010年世界盃主辦權的「謝禮」。這樣一層一層把涉貪內幕剝開之後,白禮達在上周「突然」辭職,離開做了17年會長的國際足協。不過,白禮達此刻是否有罪仍是言之尚早,但他的離去,無疑是給國際足協重生空間,給它第二次生命。
足球是最多人參加及觀賞的體育運動,每屆世界盃俱有數以十億球迷觀看電視直播,一記射門一次撲救,同一秒在世界各個角落掀動人心。綠茵場是展現國力舞台,歐美強隊固然有其傳統形象,新興國家在億萬球迷面前更是一新耳目,世界盃因而被賦予另一重意義。可是,如此重要的體育運動未能與時並進,足球發展掌控在少數國際足協高級官員手中,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從聯合國到國際奧委會以至國際足協,俱不能避過這一劫。
白禮達下台,若未來新班子仍以舊架構繼續運行,白禮達的辭職就沒有意義了。因為縱使新會長英明能幹,但畢竟是人的因素多於制度,換湯不換藥,走上回頭路,今次反貪風波的學費等於白交。因此,國際足協這次絕不應該僅是更換會長,而是借勢改革整個領導層及重新選舉官員,引入更能代表足球運動及球迷利益的聲音,建構真正能夠體現足運精神的國際足協,權力不再集中於某些足球發達國。
換會長不足革新足協
全面體制更新是目標
目前,國際足協面臨兩大發展走向﹕一是調查涉貪,二是內部改革。前者是此刻世界焦點所在,從事態方向可以看到,以美國為主的調查機構,下一個重點極可能是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及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主辦權有否貪污。這當中涉及的國際關係千絲萬縷,大國鈎心鬥角色彩濃厚,冷戰年代氣息撲面而來,未來一段日子,這場看不到硝煙的鬥爭仍會持續,美俄之間角力勢必白熱化。不過,從球迷及足運發展角度,姑勿論美俄相鬥結果如何,2018年及2022年是否舉行世界盃,始終是心中所繫,國際足協必須有妥善計劃,以作緊急安排。
至於機構改革,國際足協為人詬病是執委會,20多名成員被認為是黑箱作業的根源,足協內部監管更是馬虎扯皮。國際足協的結構模式與聯合國可謂不相伯仲,少數國家(執委會 / 安理會)掌控生殺大權,大國之間互相傾軋,利益輸送及權力買賣頻生,以聯合國為例,改革說了幾十年,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議更是年年討論,始終一事無成。究其原因,在於現任成員不願分享權力,聯合國變成吵鬧之堂,戰後成立的初衷被棄之如敝屣。國際足協則是另一場合的權力及利益爭逐,若不狠下決心厲行改革,類似這次貪污風暴,早晚定必重演。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