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正適應「投資者」角色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7日 06:35
2015年06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5月中旬發布《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稱,2014年,新興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達到4860億美元,同比增長30%,佔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36%,相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2007年的12%出現數倍提升。中國則被視為新興經濟體此輪對外投資的「核心驅動力」。中國正在努力適應「投資者」新角色。


國際大宗併購 頻見中國企業

從安邦保險19.5億美元入主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到弘毅投資斥資9億英鎊買下英國比薩連鎖品牌Pizza Express,再到聯想以29億美元從谷歌手中購入摩托羅拉,中海油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油氣巨頭尼克森……近年來,國際大宗併購案上頻頻可見中國企業的身影。愈來愈多中資企業企業走出去,登上國際舞台。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內地和香港對外投資總計達到2660億美元,這讓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


10年前,流入中國內地的投資金額是其對外投資的18倍,但在去年,流出中國的投資卻首次超過流入中國的投資。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因此將2014年視為中國在全球投資格局中奠定地位的轉折年。


在今後幾年,中國作為投資來源國的重要性只會增強:中國牽頭組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計劃開闢穿越中亞至歐洲的新「絲綢之路」,這將不可避免地帶來中資企業更多的投資。


海外投資滲透各大行業

從近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行業來看,早期以央企為代表的中資企業海外投資主要着眼於石油、礦產、有色金屬等資源性行業。不過,隨着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程度提高,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行業得以拓寬,從機械製造到食品飲料,從科技電子到物流零售,中國資本已經逐漸滲透至全球各大主流行業,提升了國內企業在相關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愈來愈多企業「走出去」,快速的對外投資增長說明中國與世界經濟融入的程度在加深,經濟發展更趨於均衡,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上移。


資金流出或致內地經濟低迷

國內經濟低迷,是包括中國在內發展中國家企業「走出去」尋求機遇的直接動因。但需要警惕的是,資金流出也可能會導致國內經濟愈發低迷。一些媒體將此形容為經濟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反哺」發達國家。 有觀點認為,作為資金流出方的新興經濟體卻需要面對國內經濟走低帶來的巨大壓力,包括失業率上升、社會震盪等。而這些國家的企業也可能在海外投資的過程中面臨「缺錢」的風險。


以中國為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無疑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取得長足發展的結果,但其最大潛在風險就是可能帶來國內產業的空心化,最終削弱其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後勁。


對外直接投資持續高增長還有可能損害中國平衡區域發展的努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相對過剩資本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分佈極不平衡,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實際上仍然處於絕對的資本短缺之中。當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喪失成本競爭力而需要轉移時,中國中西部地區實際上要與越南、菲律賓、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競爭這部分資本;倘若沿海發達地區的相對過剩資本(包括內資和外資)出於單純逐利動機赴海外投資,就無異於剝奪了國內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機會。或許,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