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星級爸爸﹕稱讚定責罵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9日 06:35
2015年06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小學讀書考試成績非常差,從學校取回成績表時,總會在街上兜幾個圈,拖延回家的時間,逼不得已才回家,遞上成績表時手臂已經用力把肌肉谷到最勁,以內家氣功扺擋藤條,其實母親早習慣了我成績不好,但有時實在太差則只好用武力解決,我仍留住有一學期考13科,11科見紅的成績,她打我,我死頂,不滴一點眼淚,因我也不明白自己成績為什麼不好。


所以我未得過母親讚美,也未聽過鼓勵,我只知道她疼愛我,如此而已。


我們的家長對子女似乎只有兩種方法,舊式的以責難當作鼓勵,新式的稱讚不停,究竟哪一種才是正路?

打罵不合時宜 恐懼變憎恨

責罵方法肯定不適合現在,體罰更屬犯法,但小部分家仍秉承舊制,尤其那些慣於以恐懼管理的家長,誤會責難比較有效率,以為罵了等於教了,然後等孩子有好成績,結果當然事與願違,有朋友求教於我,他的對白是﹕「我鬧又鬧過,打又打過,總係唔驚。」


驚是會習慣的,習慣了就不會驚,轉為憎恨,而憎恨會潛移默化,長久不離。最痛苦是曾經考試成績標青、工作有成的父母,總要子女模擬自己,可能他們不會打罵,但那種冷言冷語也夠受的了。我母親打我,不見得成績會更好,我只是同情她一個人帶着子女在香港打拼,着實不容易。有父母明知責罵不對,但就是把自己所受的壓力一咕嚕的放到成績好壞與否去,小朋友就成了父母老闆的受壓器。


現在一般父母也知道打罵方法落後,有時教不好,最常聽到就是﹕「教極唔好,不如攬住死!」是戲言也是父母的心情反應。


那麼倒過來學習國際學校流行的「讚美法則」又如何?

我告訴你教養小朋友確是不容易,原來專家告訴我們,讚揚說話說時容易,於是有父母就一個勁的讚揚小朋友,因為成本低,皆大歡喜,但專家告訴我們讚揚、讚美不得其法反而害了學生,原來從大型實驗得知,稱讚小朋友會令他們失去解決困難的興趣而變得學習滯後,這種稱讚通常對聰明的學生有不良影響,即對成績欠佳的學生,鼓勵、讚賞也許有效(尤其稱許他成績以外的活動或興趣),但對能力真正較強的小朋友,常常強調他比別人優秀,比別人強,他會萎謝得較快,因為這幫聰明仔認為聰明、天賦,是與生俱來,不易改變,於是缺乏興趣把自己推上一層,最重要是他們自我、自尊心強,承受不了小過失,很快便放棄。


讚不得其法 害了聰明仔

專家認為讚揚已有的能力,不及鼓勵他們重視學習過程,讚賞他們在學習的挫敗中解決問題,比讚揚他的能力更好,培養好奇心的重要就是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保持興趣。


從我自己教養孩子的經驗中也有類似的結果,細仔踢波有小小天分,我就把Outliers這本書的理念和他分享,所有天才都少不了一萬小時的訓練,包括美斯。足球的美妙之處是即使最有天分的球員也需要合作,1人對不了11人,也不斷要提醒他那些天才球員因自我而毁掉前途,今天他忘了自己的能力,只知有了技術還要有體能,有體力也要肌肉結實,夠大隻更要苦練。


有時老師幹不來的事,父母就要接手,不要諉過老師,教育孩子沒有效率這回事,資優孩子和資弱孩子,我們都要投入同樣多的時間,價值觀比成績表更能讓小朋友看得更遠站得更高。


成績表大部分時間鎖在櫃桶裏,而性格卻分秒在發揮作用,我們做父母的不是不清楚,只是被蒙蔽而已,我遲些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個案,看看我的朋友如何把一名厭食的女兒從生命最危險時拉回來,把她變成可能是香港最出色的女廚師,是一對父母從名校救贖女兒的動人故事,前後花了他們四年時間。


你唔好以為天生天養,生仔不是性衝動的結果,是一種承諾,一生的承諾,包括喜怒哀樂,而且未知你會分到哪一部分。


作者簡介﹕一身兼數職,導演、專欄作家、演員等,最享受的還是在家擔任CEO

文﹕張堅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