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社聯主辦的《好好家庭》微電影首映禮上,看到三段由鮮浪潮導演歐文傑、張明怡、阮智謙拍攝的跨代共融小故事。
《以前以後》的單親父女相依相伴,在那些短促但細膩的生活片段中,呈現兩人之間的親密,還有成長帶來的疏離。然後女兒結婚了——「以後,無論你去到邊度都唔緊要,你只要畀我知道,你時時都會記起我,咁就足夠啦。」為爸爸配音的演員,聲音中有一種親厚,令淡淡的對白平添感人力量。
通訊科技常常給人製造跨代鴻溝的印象,但《爺爺2.0》的獨居爺爺沒在鴻溝前止步。收到家人送的手機後,他決定為孫兒帶來驚喜,令孫兒又糗又感動又覺得神奇。最可愛的是,當孫兒探望爺爺聊起這事時,老人閒閒的說﹕「什麼大不了?這麼小事,我們在Skype上聊便成,不用特意上來啊﹗」我在黑暗中偷笑了。
長者不在科技代溝前止步
《我的女兒》有近期在記者圈很紅的周家怡。導演巧妙地運用不落套俗的劇情設計,把我們對待小孩和長者天轅地轍的態度,來個強烈對比。成年女兒對年長母親的那些對白,真實得教人心痛。也許就是要那樣令人不安的真實,才能引發反思吧(自己正在深切反省中)。
幾條片子各有好看,但我最喜歡《爺爺2.0》——老人家演員很趣致,雖然看似古板,但動起來非常積極,不只是一派等候救援的悲情。明白微電影必須去蕪存菁,一針見血地呈現關鍵信息,但認真期待鏡頭下以後有更多活潑長者,示範生命走到另一端的精彩雋永。有關「好好家庭」,長者也能擔當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近日和孩子讀《米爺爺學認字》這繪本,裏頭的米爺爺會築木頭籬笆、做牛奶鬆餅、把樹做成桌子、採收楓樹汁製成糖漿、種出漂亮的番茄。差不多是全能爺爺了,但他對於自己做不來的唯一一件事耿耿於懷﹕他不識字。
米爺爺決定了。某天早上,他早早起牀,穿上最愛的襯衫,為自己預備一份三文治,然後跟一班小豆釘上學去。他學字母、學發音、學單字、學句子,同時,也為小同學表演赤栗鼠和野雁的叫聲,還教老師做蘋果醬和吹口哨。
米奶奶日日追問﹕「你什麼時候可以讀書給我聽?」米爺爺每一回都答﹕「時候到了,就會讀給你聽。」
終於一晚,時候到了。米爺爺向米奶奶溫柔地念詩,一首描寫玫瑰花的柔嫩,另一首寫愛情。第二天上學的行列中,添了米奶奶。
忘了說,我爸也是《爺爺2.0》,用手寫模式蹤橫互聯網世界,WhatsApp和Line都難不到他——只是有點討厭那些沒完沒了的通知鈴聲。 Grandparent power實在不容小覷。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