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和平佔中」演變為「雨傘運動」的過程中,運動的領導由學聯取代了佔中三子,運動的最大動員號召力亦變成了「自己代表自己」。這種自發性、不按事前計劃行事的運動,固然帶來了想像力和生命力,但亦導致談判(無論是與政府還是與運動參與者)和協調上的困難,令運動後期進退失據,最終造成「集體行動失敗」(collective action failure)。
「雨傘運動」雖以失敗終結,但這並不影響進行該次運動的正當性。很多非暴力抗爭者或許已經明白到,非暴力抗爭並不限於只爭朝夕、未能遠謀的行動。不過,若往後每一次行動均只強調不計較成敗得失,這便有機會淪為一種藉口,甚至會出現行禮如儀、重蹈覆轍的客觀效果。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可如何改善非暴力抗爭的策略。
在理論上,非暴力抗爭與公民抗命是不同的概念,例如前者的主要策略不是在於道德上的感召,而是在於直接的行動。另外,非暴力抗爭行動不必是最後的手段,參與者亦不一定要主動承擔法律責任。但在實踐上,非暴力抗爭者在採取行動前亦須說服大眾其他表達訴求的途徑已不奏效,這在一定程度上便與公民抗命的「公開性」與「最後的手段」的原則有相似之處。再者,非暴力抗爭者不須完全排除行動附帶的道德感召性,箇中關鍵在於言行一致。
應正視政治談判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非暴力抗爭者應正視政治談判的重要性。非暴力抗爭本是一項政治博弈的行動,行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爭取與政府斡旋的籌碼。如要進行有力的談判,首要條件是非暴力抗爭運動具備有限但清晰明確的目標。運動的目標可以不止於一個,但搞手必須減低各個目標的衝突之處。若運動出現多個有一定意義但互相矛盾的目標,參與非暴力抗爭的人士便很容易出現分歧內鬨,造成「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局面。
在後「雨傘運動」的階段,進行非暴力抗爭已是相對溫和的路線。非暴力抗爭者可以不輕易就不義的原則作妥協,但如非暴力抗爭一開始便全無轉圜的餘地,那不但反映搞手缺乏政治智慧,而且給政府和親政府人士有政治攻訐的口實。除非搞手宣稱進行非暴力抗爭只是虛掩其他抗爭策略的招數,而他們已有充足的把握以其他抗爭策略取得相同甚至更佳的效果,否則進行沒有斡旋空間的非暴力抗爭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雨傘運動」雖以失敗終結,但這並不影響進行該次運動的正當性。很多非暴力抗爭者或許已經明白到,非暴力抗爭並不限於只爭朝夕、未能遠謀的行動。不過,若往後每一次行動均只強調不計較成敗得失,這便有機會淪為一種藉口,甚至會出現行禮如儀、重蹈覆轍的客觀效果。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可如何改善非暴力抗爭的策略。
在理論上,非暴力抗爭與公民抗命是不同的概念,例如前者的主要策略不是在於道德上的感召,而是在於直接的行動。另外,非暴力抗爭行動不必是最後的手段,參與者亦不一定要主動承擔法律責任。但在實踐上,非暴力抗爭者在採取行動前亦須說服大眾其他表達訴求的途徑已不奏效,這在一定程度上便與公民抗命的「公開性」與「最後的手段」的原則有相似之處。再者,非暴力抗爭者不須完全排除行動附帶的道德感召性,箇中關鍵在於言行一致。
應正視政治談判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非暴力抗爭者應正視政治談判的重要性。非暴力抗爭本是一項政治博弈的行動,行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爭取與政府斡旋的籌碼。如要進行有力的談判,首要條件是非暴力抗爭運動具備有限但清晰明確的目標。運動的目標可以不止於一個,但搞手必須減低各個目標的衝突之處。若運動出現多個有一定意義但互相矛盾的目標,參與非暴力抗爭的人士便很容易出現分歧內鬨,造成「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局面。
在後「雨傘運動」的階段,進行非暴力抗爭已是相對溫和的路線。非暴力抗爭者可以不輕易就不義的原則作妥協,但如非暴力抗爭一開始便全無轉圜的餘地,那不但反映搞手缺乏政治智慧,而且給政府和親政府人士有政治攻訐的口實。除非搞手宣稱進行非暴力抗爭只是虛掩其他抗爭策略的招數,而他們已有充足的把握以其他抗爭策略取得相同甚至更佳的效果,否則進行沒有斡旋空間的非暴力抗爭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