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佳、陳高凌﹕港府輸入人才計劃能否成功?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0日 06:35
2015年06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港府最近推出「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欲藉此緩解本地人口老齡化及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此舉是香港為了推動經濟發展推出的新舉措,亦受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人才爭奪的大勢所趨。


該計劃一方面限定了申請人的年齡、海外出生背景、語言能力、專業學位與技能等條件;另一方面,限定他們的父母之一必須具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前者用來確保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滿足香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為香港經濟做出貢獻。後者強調他們與香港的淵源:如果父母之一為香港永久居民,他們可能在回港之前就對香港生活有所了解,而且在香港已有親人朋友。港府假設他們比其他外來勞動力能更加順利地適應香港生活。本文就該計劃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及問題進行討論。


計劃能否成功吸引目標人群回港?

在此計劃推出之前,已經有大量移民從英國、澳洲、北美等地回港工作生活。最大的移民回流來自加拿大。根據加拿大亞太基金會的調查,截至2010年,從加拿大回流的香港移民總數高達30萬人。雖然他們大部分人為通過申請經濟類別和家庭團聚類別獲得外國國籍的第一代移民,但有學者指出,在國外出生的二代移民回港也將會形成一種趨勢。雖然二代移民在人力資本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他們在當地就業中仍然面臨社會資本不足以及種族偏見等積弊的限制。與此相比,他們的海外背景適應了香港勞動力市場對於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的就業前景,結合其他非經濟因素,例如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等共同形成一種拉力吸引二代移民回港。


從長遠角度出發,該計劃能否成功地使二代回流移民長期留港為本地經濟服務?

由於香港出生率低,人口老化以及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來會繼續存在,未來香港經濟發展依舊需要大量外來勞動力。因此,能否將已來港的勞動力長期留在香港服務是衡量該計劃成功與否的另一關鍵指標。


二代移民能否長期留港與他們能否適應香港生活有關。他們雖然一定程度上了解香港,但由於從小在外國長大,對於香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等仍會產生一定的不習慣。此外,他們可能會遇到自我身分認同方面的困惑。雖然他們擁有外國國籍,但由於膚色差異,他們很難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當地人。而回到香港之後,又很難被主流社會認為是本土香港人。這種在兩個地方都被認為是「局外人」的身分可能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經濟吸引力或被弊端中和

另外,對於大多數回港移民來說,回流可能只是一個階段性策略。他們在不同的地方流動,以此來滿足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對於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看重香港以至中國大陸的經濟前景和就業機會。但隨着時間推移,他們積攢了一定的收入和工作經驗之後,經濟上的吸引力可能會被其他弊端中和,成為他們離開香港的推力,例如高壓的工作方式、比國外更長的工作時間、昂貴的生活成本、複雜的政治環境、與移民親友的兩地分離等。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向來是中國人選擇移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香港的教育制度與環境被認為不利於下一代的長遠發展。因此,有子女的回流移民很有可能會為了子女的教育再次返回西方國家。如此,將會再次造成香港勞動力的一個缺口。


因此,若要衡量該計劃是否能夠成功,既要考慮眼前效果,更要關注長期發展。若要穩定長遠的發揮回流移民對於本港經濟的促進作用,不能單純通過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還要增強其他非經濟方面的「拉力」,例如建設包容共存的文化環境,提供公共服務以促進回流移民融入本地社會,兼顧回流移民在各個階段的需求等。另外,在全球爭奪人才的大趨勢下,如果香港政府可以採取措施來長期維持移民後代與本港的聯繫,將有利於在未來持續地吸引移民後代回流以滿足香港對勞動力的需求。


作者李佳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陳高凌是該系博士、副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