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一群高叫「爭取民主」口號的學生,被煽動焚燒了香港《基本法》,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和批評。在此,我想和學生講講「民主」概念。
「民主」是社會意識形態範疇的內容,其實質是社會各階級、階層對世界資源支配、分配及使用的權利問題,標榜自身「民主」社會價值觀的人們,無非是告訴世人,他們對於社會各種資源的分配更合理、更應有支配權,因而可以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所以我們認為「民主」是具有階級代表性的,對於不同社會不同階層,沒有絕對的標準來衡量「是民主」和「不是民主」,只有看其結果是否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由殖民統治轉變為中央直轄下的特別行政區後,香港社會的「民主制度」也應由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產生。1997年回歸前,香港社會的自由生活方式和「民主制度」不可以混為一談,只能說1997年7月1日前香港人民享有的物質生活自由度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在香港殖民統治時期並不存在。
意識形態決定民主制度發展
社會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民主制度」發展,縱觀世界現代社會,各國的民主制度大都在一個統一的國家意識形態下建立的。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根據其自身的國家意識形態而形成的,即便是多黨輪流執政,社會意識形態是不變的。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歷練而逐步形成的。從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到兩次世界大戰,直到上世紀冷戰結束。西方社會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道路也是充滿了血腥的。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大都是以維護生產資料私有制和資本的權力為根本的民主,是資本擁有者之間瓜分社會資源的權力分配遊戲。由於資本的流動性和對利益的追逐性,這樣的西方民主制度在其本國因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社會矛盾也許不太突出,但往往對別國政治和經濟具有侵略性和剝削性。事實可見,當今世界為奪取世界資源,即使是西方民主的國家,也是用武力去消滅各種宗教、政治異己。從未考慮過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利益甚至尊重別國人民基本的生存權。世界各地並沒有因為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和平,相反上世紀90年代巴爾幹半島的硝煙,本世紀初中東地區的戰火,以及近期的烏克蘭衝突,無一不是因為西方的民主制度為獲得世界範圍的資源對外侵略的結果。
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英國社會的民主制度已經完善,並沒有在香港推行民主制度,仍然維持的是落後的殖民統治制度。「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中央政府以超越意識形態鬥爭的思考,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而提出的。以包容不同意識形態制度的胸懷去關心、支持香港的經濟發展,這就是「愛國、愛港」最大的民主。基本法所確定的香港行政管理體制非政治化、非政黨化,是香港人民的核心福祉。基本法賦予香港高度自治行政管理權的前提,是要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高度自治行政管理行為的後果不得損害國家整體利益。基本法為保障香港的利益,包容了世界上不同的意識形態,創世界不曾有的先例,允許外籍人士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官,賦予了香港一個完全開放和自由的社會。這些法律制定完全超越了西方民主制度意識形態的傳統思考。而香港的一些所謂民主派精英們並沒有這種前衛的思考,他們仍擺脫不了意識形態鬥爭的思維,他們的政治綱領和行動,必然以犧牲香港人民的福祉為代價,將造成香港社會永無安寧之日,經濟無法超前發展。
結合中西認知 一國兩制下發展民主
香港的民主發展到今天,到了關鍵時刻。特首普選政改方案的爭拗,實質是香港的民主派「假民主真反共」的思維表現。香港特首的民主選舉制度必須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服務,不能成為分裂國家主權和反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權的政治契機。香港民主派至今還在社會中煽動和政府對抗、對立,甚至鼓吹用暴力的行為爭取民主,說明他們的頭腦仍停留在落後的時代,並沒有了解和理解香港社會的需求。香港社會的經濟體制是資本私有制,絕大部分百姓是不願意犧牲已有的社會財富去追求虛無的民主制度的,誰也付不起社會革命的代價,包括民主派自己。百姓追求的是香港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生活的舒適和穩定。對於政府的不滿,也是因為經濟的發展落後於人的感受,並非政治的理念和主義的追求。所以香港只有結合中西方不同的認知,在「一國兩制」基本法框架下,形成適合和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民主制度,這樣的民主制度在香港才有生命力。
香港的民主派必須超越唯「西方政黨精英選票」才是真民主的自我認識,才能靜下心來,找到香港的民主發展方向。香港應該追尋「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思維,超越意識形態的鬥爭,結合中國的民主道路和西方的民主思想,優而取之形成推動香港經濟和民生持續發展的民主制度,香港才能再次成為中西方文化的橋樑。香港的精英們應該明白規避政治爭拗,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發展,在和諧各階層利益分配的社會氣氛中逐步完善民主制度,這才是港人治港最大的政治智慧。
作者是光大集團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
「民主」是社會意識形態範疇的內容,其實質是社會各階級、階層對世界資源支配、分配及使用的權利問題,標榜自身「民主」社會價值觀的人們,無非是告訴世人,他們對於社會各種資源的分配更合理、更應有支配權,因而可以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所以我們認為「民主」是具有階級代表性的,對於不同社會不同階層,沒有絕對的標準來衡量「是民主」和「不是民主」,只有看其結果是否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由殖民統治轉變為中央直轄下的特別行政區後,香港社會的「民主制度」也應由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產生。1997年回歸前,香港社會的自由生活方式和「民主制度」不可以混為一談,只能說1997年7月1日前香港人民享有的物質生活自由度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在香港殖民統治時期並不存在。
意識形態決定民主制度發展
社會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民主制度」發展,縱觀世界現代社會,各國的民主制度大都在一個統一的國家意識形態下建立的。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根據其自身的國家意識形態而形成的,即便是多黨輪流執政,社會意識形態是不變的。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歷練而逐步形成的。從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到兩次世界大戰,直到上世紀冷戰結束。西方社會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道路也是充滿了血腥的。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大都是以維護生產資料私有制和資本的權力為根本的民主,是資本擁有者之間瓜分社會資源的權力分配遊戲。由於資本的流動性和對利益的追逐性,這樣的西方民主制度在其本國因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社會矛盾也許不太突出,但往往對別國政治和經濟具有侵略性和剝削性。事實可見,當今世界為奪取世界資源,即使是西方民主的國家,也是用武力去消滅各種宗教、政治異己。從未考慮過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利益甚至尊重別國人民基本的生存權。世界各地並沒有因為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和平,相反上世紀90年代巴爾幹半島的硝煙,本世紀初中東地區的戰火,以及近期的烏克蘭衝突,無一不是因為西方的民主制度為獲得世界範圍的資源對外侵略的結果。
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英國社會的民主制度已經完善,並沒有在香港推行民主制度,仍然維持的是落後的殖民統治制度。「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中央政府以超越意識形態鬥爭的思考,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而提出的。以包容不同意識形態制度的胸懷去關心、支持香港的經濟發展,這就是「愛國、愛港」最大的民主。基本法所確定的香港行政管理體制非政治化、非政黨化,是香港人民的核心福祉。基本法賦予香港高度自治行政管理權的前提,是要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高度自治行政管理行為的後果不得損害國家整體利益。基本法為保障香港的利益,包容了世界上不同的意識形態,創世界不曾有的先例,允許外籍人士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官,賦予了香港一個完全開放和自由的社會。這些法律制定完全超越了西方民主制度意識形態的傳統思考。而香港的一些所謂民主派精英們並沒有這種前衛的思考,他們仍擺脫不了意識形態鬥爭的思維,他們的政治綱領和行動,必然以犧牲香港人民的福祉為代價,將造成香港社會永無安寧之日,經濟無法超前發展。
結合中西認知 一國兩制下發展民主
香港的民主發展到今天,到了關鍵時刻。特首普選政改方案的爭拗,實質是香港的民主派「假民主真反共」的思維表現。香港特首的民主選舉制度必須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服務,不能成為分裂國家主權和反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權的政治契機。香港民主派至今還在社會中煽動和政府對抗、對立,甚至鼓吹用暴力的行為爭取民主,說明他們的頭腦仍停留在落後的時代,並沒有了解和理解香港社會的需求。香港社會的經濟體制是資本私有制,絕大部分百姓是不願意犧牲已有的社會財富去追求虛無的民主制度的,誰也付不起社會革命的代價,包括民主派自己。百姓追求的是香港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生活的舒適和穩定。對於政府的不滿,也是因為經濟的發展落後於人的感受,並非政治的理念和主義的追求。所以香港只有結合中西方不同的認知,在「一國兩制」基本法框架下,形成適合和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民主制度,這樣的民主制度在香港才有生命力。
香港的民主派必須超越唯「西方政黨精英選票」才是真民主的自我認識,才能靜下心來,找到香港的民主發展方向。香港應該追尋「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思維,超越意識形態的鬥爭,結合中國的民主道路和西方的民主思想,優而取之形成推動香港經濟和民生持續發展的民主制度,香港才能再次成為中西方文化的橋樑。香港的精英們應該明白規避政治爭拗,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發展,在和諧各階層利益分配的社會氣氛中逐步完善民主制度,這才是港人治港最大的政治智慧。
作者是光大集團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