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關於政改的討論,已經非常令人厭倦。整個政改的討論只停於「捉鬼」和「轉軚」,但明知整個方案通過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都要裝作有機會通過,假戲真做的模樣實在令人非常討厭。一直以來,政改方案的讓步權在北京,但北京要港人「硬食」爛方案,市民的反彈必定相當強烈,而這從各民調均有最少三成到四成死硬派的分佈已經看得出來。現時最重要的討論,主力集中於後政改的時期。
早前六四晚會上,大學學生會代表在台上焚燒《基本法》,意味未來學生運動的方向極可能沿修改基本法的方向進行;另一批社運人士則提出民間特首和影子內閣,以平行方式向政府施壓;泛民主派則表示要建構本土論述,以迎合冒起的本土思潮。公民社會百花齊放,營造出不同路線本身是好事,但根底裏,不論是政黨之間,還是不同陣營之間,定位和路線本身都有其差異之處,而經歷雨傘運動過後,內裏的矛盾更可能隨之擴大。社會運動當然不需統一,不需強調大一統,但維持一定的聯繫對日後的運動發展也是非常重要。
我六四前一星期到了台灣,與不少學者和社運人士私下聊天,他們不甚明白香港的社會運動陣營為何出現如此大的矛盾。雖然在太陽花學運以後,台灣的社會運動陣營中亦出現不少新組織,組織之間的理念路線可能分別甚大,但大體上,大家也能維持住最低共識,因此矛盾並不劇烈,甚至議題上也不排拒任何合作。他們察覺到現時香港持續一段時間的左與右、本土與大中華的爭論,其實爭論各方所持的立論大體相似,因此他們不太明白香港社會運動陣營為何在威權政體下,仍然出現大規模的分裂。
後政改時期出現什麼論述和路線並不重要,最重要就是公民社會內各個陣營能否先放下成見,先從最基本的共識開始談起。
作者是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
早前六四晚會上,大學學生會代表在台上焚燒《基本法》,意味未來學生運動的方向極可能沿修改基本法的方向進行;另一批社運人士則提出民間特首和影子內閣,以平行方式向政府施壓;泛民主派則表示要建構本土論述,以迎合冒起的本土思潮。公民社會百花齊放,營造出不同路線本身是好事,但根底裏,不論是政黨之間,還是不同陣營之間,定位和路線本身都有其差異之處,而經歷雨傘運動過後,內裏的矛盾更可能隨之擴大。社會運動當然不需統一,不需強調大一統,但維持一定的聯繫對日後的運動發展也是非常重要。
我六四前一星期到了台灣,與不少學者和社運人士私下聊天,他們不甚明白香港的社會運動陣營為何出現如此大的矛盾。雖然在太陽花學運以後,台灣的社會運動陣營中亦出現不少新組織,組織之間的理念路線可能分別甚大,但大體上,大家也能維持住最低共識,因此矛盾並不劇烈,甚至議題上也不排拒任何合作。他們察覺到現時香港持續一段時間的左與右、本土與大中華的爭論,其實爭論各方所持的立論大體相似,因此他們不太明白香港社會運動陣營為何在威權政體下,仍然出現大規模的分裂。
後政改時期出現什麼論述和路線並不重要,最重要就是公民社會內各個陣營能否先放下成見,先從最基本的共識開始談起。
作者是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