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煒、袁瑋熙﹕在本土與普世之間的六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3日 06:35
2015年06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六四26周年,維園燭光依舊如海。雖然不論是支聯會宣稱的13.5萬人,還是警方公布的4.6萬人,出席集會的群眾明顯自近年的高位回落,但是參與人數仍超越2009年前的數目好幾倍,反映六四議題未因本土派宣揚的「中港區隔」而褪色。同時,香港大學舉行首次由學生主辦的悼念活動,人數亦出乎意料,這是否意味六四議題趨向所謂「本土化」?對於集會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六四還有何意義?


代際更新和斷層先兆

為此,我們在集會現場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共訪問576人(維園505、港大71),回應率為84%(註一)。 結果顯示,今年的集會群眾延續了年輕化的趨勢:6%受訪者為18歲以下,53%介乎18至29歲,16%介乎30至39歲;而港大受訪者明顯較維園年輕。對比2011年的同類民調中有24%受訪者在19歲或以下、34%介乎20至29歲(註二), 今年的參與者較集中在後者,前者則回落至2004年水平(註三)。 這說明前些年到場的中學生,踏入大學或社會後仍持續參與,但晚會吸納中學生的能力,卻逐步減弱。


不過,今年集會仍舊吸引不少新血。有近20%受訪者是第一次參與六四集會,當中以18至24歲年輕人為主,這說明在本土爭議下,六四議題對他們仍有一定號召力。尤其在雨傘運動後,參與六四集會可能是一種延續抗爭的方式。至於非首次參與者,有52%表示是在2009年六四20周年或之後前來,當中不少屬18至24歲,反映2009年後加入的年輕人,構成了今年甚至是往後六四晚會的基本盤。表一比較不同年齡群組在不同集會年份的參與,兩者呈現正面的線性關係,顯示六四集會持續出現代際更新。不過,今年18歲以下的組別參與率明顯減少,薪火是否不再相傳?


本土化趨勢和混雜的價值

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分析是什麼因素動員群眾。我們先分析一些耳熟能詳的口號,結果發現受訪者視「平反八九民運」(80.3%)和「爭取香港民主」(73.1%)為最重要,「建設民主中國」(31.2%)卻敬陪末座。換言之,參與者並非無差別的對待支聯會綱領,他們堅持為逝者討回公道,卻不再願意推動中國民主。同時,愈年輕的人愈傾向排斥支聯會綱領,年長的則較認同。這些結果大體符合《明報》早前的民調。特別的是,「抗拒大陸化」(33%)、「延續雨傘精神」(38.2%)和年齡層的關係是U形,29歲以下和50至64歲人士對這兩個因素的支持度很突出,這可能與80後和50後世代有較強的本土意識,亦分別在過渡期及回歸後,經歷過重大政治抗爭有關。「習慣經常來」(-36.9%)的結果是負數,說明參與者或多或少有明確訴求,悼念六四並不單純是儀式。


藉分析環繞六四的爭論,我們發現集會漸趨本土之餘,亦傳承普世價值。表二的7個選項可分為4組:1)中國因素、2)中國加普世元素、3)香港因素及4)香港加普世元素。第一,中國因素比其他三組因素顯得最為次要。不論是源於國族情感的「表達愛國情緒」或基於策略考量的「中國有了民主,香港才有民主」,分別進佔是最低和次低。這不但反映國族觀念日趨淡薄,兩者的差別,更透視所謂心繫中華,是現實考慮多於民族感情。第二,「爭取中國民主」的重要性拋離「表達愛國情緒」,反映爭取中國民主,主要是受民主本身的價值驅使。第三,「六四本土化,是為專注香港民主」在7個選項中位列中游,且有明顯的世代差別,說明六四議題正緊扣本土政治,並萌芽成長。第四,較純粹的「彰顯普世價值」稍低於融合本土及普世元素的「體現高度自治、容納異見聲音」,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普世價值需要扣連本土議題才能發酵,二是參與者仍然較認同捍衛香港既有的權利和自由。對於六四是否應該本土化,意見的確頗為分歧:46.2%同意、31%反對、22.8%不知道。這反映本土論述處於萌芽期,何謂本土依然言人人殊。


我們亦發現年齡層的劃分,頗能解釋身分認同和政治取向。一方面,「表達愛國情緒」、「爭取中國民主」這些明顯有國族意識中國情結的說法和年齡,呈現正面線性關係:愈年長的人愈有愛國情懷,並關心中國前途。同一道理,「六四本土化,是為專注香港民主」的說法和年齡則是負面線性關係:愈年輕的人逾認同本土化,集中關心香港議題。然而,不論年齡,受訪者均最認同融合本土和普世元素的3個選項;年輕人對「守護集體回憶、延續抗爭傳統」的說法認同較低,應是經歷較短所致。


無疑,每個人都糅合家園、國族和普世身分,它們並不一定互相排斥,卻常有主次之分。表三顯示不論是維園還是港大的受訪者,都傾向以「香港人」的身分參與六四,反映本土身分鮮明地體現在政治行動者身上。有趣的是「世界公民」身分排次位,剛好處於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的中間。兩處受訪者的「中國人」身分均是極低, 港大的甚至是負數。換言之,即使在一個緊扣關連中國的悼念集會,參與者仍舊有意識的淡化其中國人身分。與此同時,他們傾向將發展民主、容納異見等普世價值,鞏固為香港人身分的基礎。這種混雜的文化認同和政治取向,既開闢了本土議題和普世價值的互動,也呈現香港社會的異質多元。


維園燭光縱然如昔,其目的卻不再是為了照亮神州大地。相比11年前同類調查中有93%受訪者認為港人有責任建設民主中國,此說似乎變得不合時宜(註四)。 更何况,年輕人對中國的疏離,已不再是傳統的民主抗共,更多的是漠不關心。這對亟亟希望維園燈滅的個人和組織,是福是禍?


註一:樣本的代表性受下列因素影響:人流的地理分佈(年長者較靠近通道)和進場時間(年輕人較晚來); 調查採用平板電腦,而年長者的回應率普遍較低。


註二:陳韜文 、李立峯、鍾庭耀〈六四集體記憶的代際承傳〉,2011年7月1日。


註三:陳韜文 、鍾庭耀 、李立峯 〈悼念六四 新人輩出〉, 2004年6月30日。


註四:同上。


作者鄭煒是倫敦政經學院博士候選人,袁瑋熙是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