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經常缺乏資金,但內地發展科技則無懼作風險投資。1980年代的「喇沙仔」林峰(Derek)中學畢業後赴美讀書,曾短暫回港工作,最終選擇落戶北京投身資訊科技創業,盼在科網業闖出一片天。他近年決定化身成「天使」,投資數百萬人民幣,讓初出茅廬者作新興企業的起動資金。他說不問回報支援自己不熟悉的技術研發,認為做「天使」比投資房地產更有意思,可向年輕人傳授在北京三度創業的心得。
明報記者 岑詠欣
在港出生的Derek移居北京約20年,2000年起在當地首次創業。他憶述當時因想見證內地的迅速發展,故從美國回流返港工作不久,便轉往北京發展,至今從未考慮回港定居,「內地互聯網市場潛力太大,香港用家最多只有700萬人,內地用家卻以億計,更來自不同省市」。
首次創業滑鐵盧 怪年少氣盛
三度在北京創業的Derek屢遭挫敗,損失最慘重可算是千禧年首次創業,遇上科網股爆破,以音樂為主題的社交平台「Qzone」成立不足兩年便倒閉,蝕了約450萬元人民幣。他歸咎自己年少氣盛,推卻不少投資者的好意,「當年『Tom.com』提出收購,但我們全個團隊因不喜歡對方而未有接納。其實創業應先考慮怎樣持續發展」。
再度嘗試 挑戰網上實名制
Derek在2004年底捲土重來,成立另一職業社交平台「天際網」,交流求職心得,惟率先推行實名制挑戰重重,「當時未有Facebook,大家在網上慣用虛擬身分,60幾歲光頭佬在網上自稱18歲美女才覺得好玩」。於是他先在個人社交圈子推廣,吸納不少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畢業生用戶,增加平台名聲,成為中國版的「LinkedIn」。
投資8間新興企業
除了創業,Derek決定將多年的創業經驗與年輕人分享,去年起進行「天使」投資,至今擲數百萬元支援8間以北京為基地的新興企業,並向他們傳授創業心得。他透露曾投資30萬元人民幣支援一家企業,對方利用大數據(Big Data)技術,鑽研網上交易的市場分析,「其實不明白他們運用什麼技術,但我看好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
Derek指該獲投資的企業創始人來自美國及瑞典,未獲其投資前只能租公寓作辦公室,一邊居住一邊工作,現時團隊已擴至10多人,亦有足夠資金租用真正的辦公室,「其實做『天使』是要冒一定風險,但金錢回報比投資房地產多,而最重要是過程更有意思」。
天際網數年前與另一職業社交平台合併,去年在法國上市,Derek則選擇退下火線,更沒理太太勸告,準備第三次創業,今年初租用北京朝陽區華貿公寓約千方呎辦公室,研發另一職業社交平台,冀改善「LinkedIn」的運作模式,現處於試驗階段,料今年內推出。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