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距離政改方案提交立法會表決的日子只餘數天,對於聲言為香港爭取民主廿多年的人士而言,剩下這數天,與其繼續高喊不着邊際的口號,不如務實一點, 思考如何為香港爭取民主,設計普選制度。作為商人,我一向的原則是「實事求是」,面對目前的政改方案,問題只有一個︰「是否收貨?」就此,我想先與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普選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首先,普選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所謂完美的「真普選」。政治制度的變革是一件大事,必須謹慎思量,我們要爭取「民主」,要先認清「民主」對香港有什麼好處,值得大家爭取。於我而言,民主制度可讓人民發表意見、政權和平交替、加強政治問責,這些都是民主制度的好處;然而從西方國家實行民主制度的經驗,我們亦可發現民主制度的不足。
很多人高舉民主的「國際標準」,作為經常「周圍跑」的人,我看到的不是什麼「國際標準」,反而是各種值得大家反思的「國際經驗」。先看看美國,這個「民主大國」有着「兩黨制」的政治現實,一般而言若非共和黨或民主黨人,能夠獲提名成為候選人的機會幾乎是零,這種「篩選」完全不符合所謂「真普選」的標準。雖然兩黨制並非完全「民主」,但在政治上卻比較有「效率」,也有可取之處。 除了不完美的被選權,在當選機會方面,是否真的公平?坦白而言,美國的總統選舉就是鬥籌款,去年 4 月,美國最高法院甚至宣布廢除競選開支限制,取消候選人受捐助的總金額上限,這種加劇「金權政治」的選舉方法是否所謂「國際標準」?當大家都知道這種「民主」並不公平時,美國法院卻認為政治捐獻者有「自由」捐錢給其心儀的候選人。
再看看法國,1946年全盤引進英國式的議會制,但「橘過淮則為枳」,在英國可以實行的制度在法國卻造成政治不穩,隨後12年間換了24個政府。到了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制定後,實踐了現有的法國民主制度,當中的提名機制有點「提名委員會」的味道,候選人必須取得 500 個「民選代表」提名, 而所謂「民選代表」包括國會議員、參議院、社會經濟委員會委員、地方議會議員或市長。這種提名委員會當然也不是完全「民主」,但卻帶來了政治上的「穩定」。
國際經驗告訴我們,政治制度沒有完全的「民主」,也沒有所謂「真普選」,而是「混合模式」的政制。「民主」、「效率」、「自由」、「穩定」都是構成政制的重要元素。理想中,百分百純金才是「真金」;但在實用意義上,「合金」比「純金」有用。「混合模式」政制就是「合金」,香港要想想我們需要怎樣的「普選制度」。 尤其是在這個討論過程中,要反思如今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如何改進,不要走西方民主的舊路,重蹈覆轍。
西方民主最大問題是「否決政治」
我認為目前西方民主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否決政治」。什麼是「否決政治」? 就是基於「政治原因」而「否決」。「否決」如果是出於理性,當然沒有問題,甚至能有效改善施政。然而,西方民主制度的「否決政治」,則是不管對錯,總之是敵對黨派提出的政策,就鐵定反對,美國的醫療改革和移民改革就因此遇上重重阻礙。政治對手利用多個「否決點」,誓要拉倒改革,造成社會不公,經濟不行,改革不成,民主變成了僵化的政治制度。大家都知道,香港面對目前經濟、 社會方面的深層次矛盾,是急須改革的年代,我們是否要讓這種「否決政治」在香港落地生根?
其實,商界一直都擔心普選會帶來民粹主義、福利主義。這種擔心不是沒有理據, 例如希臘面對嚴重的債務危機,理性上應謹慎處理好國家經濟,但卻普選出一個反緊縮的總理齊普拉斯,歐美地區的民粹主義,的確令到很多商界對普選有所保留。然而,近日商界難得地支持政改方案,是因為顧全大局,希望為全港 500 萬選民爭取投票權,是為「大義」。手持否決權的議員,如果去到最後仍只是關心民主派可否獲得百分百保證出閘,只是自私的表現,能否配得上「民主」之名?真正的「民主派」應該在最後關頭,展現道德勇氣,為香港落實普選作出承擔。
最後,我想分享多年從商的一個要訣,就是建立「信任」。香港不是一個獨立的政體,我們在「一國兩制」下要成功建立民主制度,必須與中央建立信任。中央履行承諾,提出可以落實的普選方案,如果到最後關頭反而被泛民主派議員拉倒,只會破壞中央對香港的信任。這些投反對票的議員,如何在未來與中央重建信任?如果信任關係破壞了,他們又打算用何種手段繼續爭取民主?這些問題如果未有清晰的回答,他們下一步失信的將會是市民。近年,香港社會趨於撕裂, 這是追求民主的必然結果。重點是,我們如何在撕裂的社會盡力尋求共識,收窄分歧,而非進一步撕裂。回到現實,落實普選,令社會從糾纏不清的政治議題中抽身,聚焦處理經濟及社會發展,才是遏止撕裂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連這一步都不願踏出的人,怎樣值得大家信任?
人無完人,由人設計的制度也不可能完美。追求完美的方法是不斷改進,而改進的基礎是實踐。要成功建立民主制度,靠的不是口號,而是「務實」、「承擔」與 「信任」。這個方案,我會收貨。
作者是恒隆集團董事長
普選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首先,普選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所謂完美的「真普選」。政治制度的變革是一件大事,必須謹慎思量,我們要爭取「民主」,要先認清「民主」對香港有什麼好處,值得大家爭取。於我而言,民主制度可讓人民發表意見、政權和平交替、加強政治問責,這些都是民主制度的好處;然而從西方國家實行民主制度的經驗,我們亦可發現民主制度的不足。
很多人高舉民主的「國際標準」,作為經常「周圍跑」的人,我看到的不是什麼「國際標準」,反而是各種值得大家反思的「國際經驗」。先看看美國,這個「民主大國」有着「兩黨制」的政治現實,一般而言若非共和黨或民主黨人,能夠獲提名成為候選人的機會幾乎是零,這種「篩選」完全不符合所謂「真普選」的標準。雖然兩黨制並非完全「民主」,但在政治上卻比較有「效率」,也有可取之處。 除了不完美的被選權,在當選機會方面,是否真的公平?坦白而言,美國的總統選舉就是鬥籌款,去年 4 月,美國最高法院甚至宣布廢除競選開支限制,取消候選人受捐助的總金額上限,這種加劇「金權政治」的選舉方法是否所謂「國際標準」?當大家都知道這種「民主」並不公平時,美國法院卻認為政治捐獻者有「自由」捐錢給其心儀的候選人。
再看看法國,1946年全盤引進英國式的議會制,但「橘過淮則為枳」,在英國可以實行的制度在法國卻造成政治不穩,隨後12年間換了24個政府。到了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制定後,實踐了現有的法國民主制度,當中的提名機制有點「提名委員會」的味道,候選人必須取得 500 個「民選代表」提名, 而所謂「民選代表」包括國會議員、參議院、社會經濟委員會委員、地方議會議員或市長。這種提名委員會當然也不是完全「民主」,但卻帶來了政治上的「穩定」。
國際經驗告訴我們,政治制度沒有完全的「民主」,也沒有所謂「真普選」,而是「混合模式」的政制。「民主」、「效率」、「自由」、「穩定」都是構成政制的重要元素。理想中,百分百純金才是「真金」;但在實用意義上,「合金」比「純金」有用。「混合模式」政制就是「合金」,香港要想想我們需要怎樣的「普選制度」。 尤其是在這個討論過程中,要反思如今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如何改進,不要走西方民主的舊路,重蹈覆轍。
西方民主最大問題是「否決政治」
我認為目前西方民主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否決政治」。什麼是「否決政治」? 就是基於「政治原因」而「否決」。「否決」如果是出於理性,當然沒有問題,甚至能有效改善施政。然而,西方民主制度的「否決政治」,則是不管對錯,總之是敵對黨派提出的政策,就鐵定反對,美國的醫療改革和移民改革就因此遇上重重阻礙。政治對手利用多個「否決點」,誓要拉倒改革,造成社會不公,經濟不行,改革不成,民主變成了僵化的政治制度。大家都知道,香港面對目前經濟、 社會方面的深層次矛盾,是急須改革的年代,我們是否要讓這種「否決政治」在香港落地生根?
其實,商界一直都擔心普選會帶來民粹主義、福利主義。這種擔心不是沒有理據, 例如希臘面對嚴重的債務危機,理性上應謹慎處理好國家經濟,但卻普選出一個反緊縮的總理齊普拉斯,歐美地區的民粹主義,的確令到很多商界對普選有所保留。然而,近日商界難得地支持政改方案,是因為顧全大局,希望為全港 500 萬選民爭取投票權,是為「大義」。手持否決權的議員,如果去到最後仍只是關心民主派可否獲得百分百保證出閘,只是自私的表現,能否配得上「民主」之名?真正的「民主派」應該在最後關頭,展現道德勇氣,為香港落實普選作出承擔。
最後,我想分享多年從商的一個要訣,就是建立「信任」。香港不是一個獨立的政體,我們在「一國兩制」下要成功建立民主制度,必須與中央建立信任。中央履行承諾,提出可以落實的普選方案,如果到最後關頭反而被泛民主派議員拉倒,只會破壞中央對香港的信任。這些投反對票的議員,如何在未來與中央重建信任?如果信任關係破壞了,他們又打算用何種手段繼續爭取民主?這些問題如果未有清晰的回答,他們下一步失信的將會是市民。近年,香港社會趨於撕裂, 這是追求民主的必然結果。重點是,我們如何在撕裂的社會盡力尋求共識,收窄分歧,而非進一步撕裂。回到現實,落實普選,令社會從糾纏不清的政治議題中抽身,聚焦處理經濟及社會發展,才是遏止撕裂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連這一步都不願踏出的人,怎樣值得大家信任?
人無完人,由人設計的制度也不可能完美。追求完美的方法是不斷改進,而改進的基礎是實踐。要成功建立民主制度,靠的不是口號,而是「務實」、「承擔」與 「信任」。這個方案,我會收貨。
作者是恒隆集團董事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