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術型幼園易製「唔知點算童」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5日 22:35
2015年06月15日 22: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幼稚園階段常「坐定定」讀書可能窒礙幼兒發展自主能力,教育學院利用源自芬蘭的國際測試,分析30名學術型及30名遊戲型幼園生如何處理社交矛盾,結果部分港生出現芬蘭測試中從沒見過的情况——完全不懂得處理社交矛盾,還焦慮得「眼濕濕」,當中學術型幼稚園的幼童「唔知點算」比率,為遊戲型幼園的4.4倍,反映前者自主力較低。負責研究的學者指出,5歲前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黃金期,建議多讓幼童參與「真遊戲」。


遇社交衝突 不懂處理「眼濕濕」

參與研究的4至5歲幼童來自兩間幼園,每人須回答16個社交衝突題,如「老師叫你收拾玩具,但你不想收拾,怎麼辦?」再將兩間幼園分別得到的480個答案分4類,包括參與協商、順應、堅持己見及抽離(見圖)。其中參與協商型不順應環境,但會思考策略達到目的, 如要求老師「畀我玩多陣」,反映自主力強;「抽離型」則接受環境卻不調整心態,如被要求收拾玩具時決定離開,自主力最低。


芬蘭測試 港獨現「唔知」型

負責研究的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鄭佩華表示,此研究方法來自芬蘭,芬蘭學童的答案均可歸為上述4類,但香港出現第5類:部分幼童完全沒反應,呆望研究員,若重複問題,便眼泛淚光,接着情緒波動地說「我唔知呀」。


兩間幼園學生答常規4種答案的比例都相若,但學術型幼園有16.7%,即80個答案屬「唔知」,是遊戲型幼園的4.4倍,遊戲型幼園有3.8%,即18個答案屬此類。 鄭認為「唔知」類反映幼童自主力較「抽離型」更差,因「抽離代表小朋友至少經過思考,作出決定,唔知代表他們甚至不會思考」。


「唔知」比率 學術型幼園高4.4倍

鄭佩華表示,研究中的學術型幼園為助孩子應付銜接小一學業的壓力,更注重教學成效, 學生每日上課學習中英文及數字,要「坐定定」, 每日僅15分鐘自由活動,玩的多是以學習為目的的「假遊戲」(見另稿)。相反,遊戲型幼園的課程設計全圍繞學生興趣,課堂更放鬆,例如學童下雨後去花園散步, 因對蝸牛爬行速度慢產生興趣,便將蝸牛帶回幼園飼養,有學生又將家中烏龜帶來學校,舉行「龜牛賽跑 」。教師教廢物回收內容時,有人發現敲擊不同罐子發出的聲響不同,學生於是便將空罐子變為簡易樂器 。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