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央及特區政府官員一直重申不會修改政改方案任何地方,現時只剩下立法會否決或通過兩個選項。有支持通過方案人士認為,現時方案是「香港有史以來最民主的制度」,又認為500萬人選出來的特首會有更高的認受性執政,更關注民生議題。要檢視這些說法是否屬實,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兩個前提:第一,特首參選人在提委會的提名程序中是否有真正的競爭?第二,「出閘」後的全民選舉(即建制派說的普選)是否讓特首候選人有真正的競爭?
常餐、特餐和快餐
首先,提委會在完全不改動選委會的組成下,篩選必然出現。雖然基本法列明提委會應具廣泛代表性,但事實上它名不符實的特質大家「心知肚明」。經過多次特首選舉後相信中央已經掌握了控制選委投票意向的方式,確保出閘的候選人不能反共(即建制派說的愛國)。另外,部分公司老闆可透過多張公司票控制特定界別,加上商界在提委會有四分一的席位,即使現時方案的特首參選人「入閘」門檻低,要過半數「出閘」成為候選人則必須取得他們支持。因此商界將繼續影響行政長官人選。理論上提委會內的競爭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共產黨認可、商界亦同意的參選人才可「出閘」。中央亦不用在此階段干預太多,好讓建制派內部有更多合適人士出選。是的,那時候特首候選人必須就重大議題表態,當被問及是否需要就基本法23條立法時,3位也不約而同地說:「需要」。有如在電影《麥兜故事》裏,茶餐廳的常餐、特餐和快餐其實都是差不多。
中央會不介入「港式普選」嗎?
政府這次政改方案吸引的地方在於可以由市民一人一票選特首,感覺就像有了選票以後,每個選民的政治能量增加了,令未來特首需要更回應民生議題,提升問責性。然而,這個一人一票的選舉會否變成政治花瓶,還要看中央有沒有不介入全民選舉的動機。任何面對全港市民的選舉工程也不可能在缺乏政黨與財力的情况下進行。民建聯自然成為各「出閘」特首候選人拉攏的對象。如果民建聯可以自由地選擇與誰合作,選票便真正發揮作用,因為民建聯要考慮選票及勝算,不可能跟一名民望低能力低的候選人結盟,而且民建聯親基層,相信特首當選後更有理由積極回應民生訴求。
不過,眾所周知的是中聯辦在過去的選舉中扮演着協調甚至領導建制派的角色,好讓中央屬意的候選人當選。如果中聯辦以這種上而下的方式介入選舉,選票很大機會成為內定的候選人塗脂抹粉的工具,而不是加強特首對選民問責的尚方寶劍。以現時不用過半支持,只要取得最多支持票便能當選的安排來說,中聯辦利用民建聯的鐵票讓中央屬意的候選人勝出不是難以操作的事。結果,政府方案仍然產生「共產黨——商界——民建聯」的管治聯盟,不同的是特首將多了一重虛擬的認受性。
中國共產黨一向喜歡對外展現團結,只有在必須或問題過於嚴重下才會公開批評官員。2012年香港特首選舉由於競爭激烈,建制派內部嚴重分裂。中央會否再次容許建制派分裂而袖手旁觀?如果中央決定統戰比選舉競爭更重要,特首很可能在「出閘」後和全民選舉前已經內定,再利用選舉機器製造民意授權。到頭來欽點會否才是「港式普選」的真諦?
如果政治現實如此,是否通過現有政改方案根本沒有分別。政府前陣子常說希望通過方案的民意清晰,當最近有民調顯示支持與反對通過政改的比率相近時,又說那些民調別有用心,要多看其他民調結果,繼續對市民要求增加方案的民主成分置若罔聞。這樣隨長官意志解讀民意,會否正正反映方案通過後未來特首把選民「無得揀」的無奈看成為熱切擁護?面對中央已對香港不同層面的控制,如果香港人未能在全民選舉中真正地影響特首人選,又如何叫人繼續信任「一國兩制」?
作者是香港大學
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常餐、特餐和快餐
首先,提委會在完全不改動選委會的組成下,篩選必然出現。雖然基本法列明提委會應具廣泛代表性,但事實上它名不符實的特質大家「心知肚明」。經過多次特首選舉後相信中央已經掌握了控制選委投票意向的方式,確保出閘的候選人不能反共(即建制派說的愛國)。另外,部分公司老闆可透過多張公司票控制特定界別,加上商界在提委會有四分一的席位,即使現時方案的特首參選人「入閘」門檻低,要過半數「出閘」成為候選人則必須取得他們支持。因此商界將繼續影響行政長官人選。理論上提委會內的競爭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共產黨認可、商界亦同意的參選人才可「出閘」。中央亦不用在此階段干預太多,好讓建制派內部有更多合適人士出選。是的,那時候特首候選人必須就重大議題表態,當被問及是否需要就基本法23條立法時,3位也不約而同地說:「需要」。有如在電影《麥兜故事》裏,茶餐廳的常餐、特餐和快餐其實都是差不多。
中央會不介入「港式普選」嗎?
政府這次政改方案吸引的地方在於可以由市民一人一票選特首,感覺就像有了選票以後,每個選民的政治能量增加了,令未來特首需要更回應民生議題,提升問責性。然而,這個一人一票的選舉會否變成政治花瓶,還要看中央有沒有不介入全民選舉的動機。任何面對全港市民的選舉工程也不可能在缺乏政黨與財力的情况下進行。民建聯自然成為各「出閘」特首候選人拉攏的對象。如果民建聯可以自由地選擇與誰合作,選票便真正發揮作用,因為民建聯要考慮選票及勝算,不可能跟一名民望低能力低的候選人結盟,而且民建聯親基層,相信特首當選後更有理由積極回應民生訴求。
不過,眾所周知的是中聯辦在過去的選舉中扮演着協調甚至領導建制派的角色,好讓中央屬意的候選人當選。如果中聯辦以這種上而下的方式介入選舉,選票很大機會成為內定的候選人塗脂抹粉的工具,而不是加強特首對選民問責的尚方寶劍。以現時不用過半支持,只要取得最多支持票便能當選的安排來說,中聯辦利用民建聯的鐵票讓中央屬意的候選人勝出不是難以操作的事。結果,政府方案仍然產生「共產黨——商界——民建聯」的管治聯盟,不同的是特首將多了一重虛擬的認受性。
中國共產黨一向喜歡對外展現團結,只有在必須或問題過於嚴重下才會公開批評官員。2012年香港特首選舉由於競爭激烈,建制派內部嚴重分裂。中央會否再次容許建制派分裂而袖手旁觀?如果中央決定統戰比選舉競爭更重要,特首很可能在「出閘」後和全民選舉前已經內定,再利用選舉機器製造民意授權。到頭來欽點會否才是「港式普選」的真諦?
如果政治現實如此,是否通過現有政改方案根本沒有分別。政府前陣子常說希望通過方案的民意清晰,當最近有民調顯示支持與反對通過政改的比率相近時,又說那些民調別有用心,要多看其他民調結果,繼續對市民要求增加方案的民主成分置若罔聞。這樣隨長官意志解讀民意,會否正正反映方案通過後未來特首把選民「無得揀」的無奈看成為熱切擁護?面對中央已對香港不同層面的控制,如果香港人未能在全民選舉中真正地影響特首人選,又如何叫人繼續信任「一國兩制」?
作者是香港大學
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