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論盡教育﹕普教中又成話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6日 06:35
2015年06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用普通話教中文再成話題。香港回歸前,小學都設有普通話堂,多數是每周兩節。遠在1975年,教育署召開研究香港小學開設普通話科會議,小婦人老爹有份參加,席中還討論過用注音符號抑或羅馬拼音,最後決定先在五、六年級試行。1997年香港回歸,很多事物都向祖國看齊,教育界人士提議以普通話教中文,最大的聲音是「我手寫我口」。


最近有一個好「怪雞」的現象,立法會議員好鍾意拿教育作主題討論,先是講國民教育,稍後講歷史和通識科,依家又講「普教中」。討論學術也不是壞事,奇就奇在建制派和泛民議員一定壁壘分明,凡建制派支持的,泛民一定反對,相反亦然。這不是討論,是拗氣,不理是非曲直,你贊成,我一定瞌埋眼反對,你舉手贊成,我就豎起對香港腳。立法會議事堂上演如此「小學雞」辯論,你話點對得起香港的納稅人!


學好中文與普教中無關

如果你公開問王師奶意見,小婦人要學那些縮骨官員口吻答:「我持開放態度。」如果你私下問我,我就會說:「學好中文,與普教中無關。」王師奶曾經講過,粵語是香港人的母語,凡不是母語都算是外語,小婦人將普通話作外語計。學外語講難不難,講易也不容易,多學一種語言是好事,王師奶贊成學普通話(以前我們稱為國語,唔知幾時downgrade做普通話)。贊成學普通話不等同贊成以普通話教中文,一般人以為普通話可以「我手寫我口」,這話要略作修改,應該講「純正的普通話」才可以口述筆記。吳克儉說廣州話有俚語,所以不是好中文,不純正的普通話也有很多雜質,不是百分百可以入文。更重要的一點,就算沒有雜質的普通話,可以「我手寫我口」,寫出來不一定是好中文,充其量是達意的中文而已。


粵語作家 也能寫出好文章

有些學者列舉一些寫得好文章的作家為例,說他們的母語是粵語,但寫來字字鏗鏘,遣詞用字揮灑自如,證明寫得好中文不一定要懂普通話。王師奶認為不必固執,說普通話的地區確實有很多文章大家。王師奶最痛心的是有很多學校虛張聲勢,在《學校概覽》中標榜自己「普教中」,以示高人一等,其實每級四班,僅一班是「普教中」就「發水」話自己學校用普通話教中文,去「大」那些聽價唔聽斗的家長,其實那一班亦未必是中文最好的一班。最離譜的是為要在三年級和六年級的TSA取得好成績,二、三、五、六年級都回復粵語上課,這樣的普教中也算是虛偽兼「騎呢」。


雖然兩派議員對普教中一個彈一個讚,倒是吳克儉老實,他指學者對全面推行「普教中」沒有共識,各校可按自己情况發展。換而言之:「阿叔無你咁好氣,自己執生喇!」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文﹕王師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