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慧麟﹕溫和派應如何走下去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6日 06:35
2015年06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撰文時,智能電話收到新聞提示,原來是一班所謂溫和派的人士,提出新政改方案。看完頓感失笑。有關優化提委會的建議,早在諮詢期第一階段,已有個人及團體提出,但京官一樣置若罔聞。現在,距離立法會投票只剩兩天,卻拋出類似建議,只讓人感覺,他們為何不在一年多前提出,與其他有相同理念的一起爭取,反而就在最後一刻才扔出來?一或他們在扮「做嘢」搶鎂光燈,一或他們在京城有內線有照應,所以有信心能在最後一刻獲京官青睞,運轉乾坤呢?


這也顯示為何有泛民朋友,對部分溫和派人士,具有較大成見,並存有誤解,認為大部分溫和派朋友都是無立場無原則無底線。因為真正的溫和派,雖然到了政改第二次諮詢的最後1分鐘,仍在勉力糅合一個希望可達至最大公約數的方案,但是,在政改第二次諮詢之後,眼見京官不為所動,他們最後也得顧及政治現實,紛紛反對8.31決定之政改方案。換言之,到了上月底,幾乎大部分溫和派的學者及議員都反對袋住先,而非在最後一刻,突然冒出來扮爭取。


後政改 泛民溫和派分3板塊

事實上,大部分泛民溫和派已在思考後政改的形勢了。


後政改下,泛民溫和派大抵分為3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傳統溫和派。他們仍覺得,民主路未成,仍需要繼續據理力爭,在體制內外共同爭取。但是,在爭取的時候,不可能否定北京仍是緊握香港政改的主導權,不可能無視北京的存在而走自己的路。所以,他們仍相信,唯有爭取與北京互動及溝通(即使北京毫不願意),消除及顧及對方疑慮及底線之下,爭取民主才有出路。「尊京保港」雖然比較概括,但就至少勾勒出他們的心態。


第二個板塊是所謂溫和派。他們與傳統溫和派的最大分別,不在於手法或與北京關係,而是在於底線。即是說,如何與京官及建制派人士溝通之時,守住底線。這些所謂溫和派在底線及界線方面,有比較寬闊的模糊地帶,甚至願意退守底線,願意擔任某些建制組織或基金會的顧問,甚至出席建制派的會議時反過來批評泛民政黨太過僵硬。在面書上,有朋友在一個新的溫和組織之成立記者會照片下,留下評語:「溫和泛民與建制有何不同?」可謂一語中的。


第三個板塊是青年溫和派。與上一代溫和派不同,青年一代正思考,如何在香港青年的主體意識不斷上升之時,他們這班既支持民主,但又不夠勇武之泛民支持者,應如何回應青年一代的訴求。思考的方向包括了如何應對中國因素;在現行的憲政框架下怎樣維持香港應有的優勢及動力,如何達至守護本土的香港因素;在未有真正普選之前,如何壯大公民社會以利日後的政制改革等,這些立足本土的新溫和聲音正在不同場域醞釀及討論。


泛民的碎片化,既在激進力量發生,亦在溫和力量發生。未來一至兩年,應是香港民主運動的論述,另一次百花齊放的時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