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紛爭擾攘年半,各方來回重申各自立場,在8.31的框架下,政府亦無空間向泛民作出有意義的讓步以換取支持。當香港正處於政改內耗中,新加坡、深圳等「跑手」已悄悄地趕過了我們。香港是時候蘇醒,聚焦於「解決」非於「解釋」。
於政改意識形態層面,雖有建制、泛民之分,但就整體利益上,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均有所共識。首先,是維持香港安定繁榮,給下一代有良好的發展機會。保留香港有素質有國際視野的價值觀,堅守一個獨立、不偏不倚的司法制度,藉以捍衛對人身、財產、婚姻、教育、言論、宗教、出入境等等的基本權利。香港政府高效、誠信管治以及市民廉正守禮、多勞多得的社會模式更是市民夢中願景。家長式和批鬥式的管治制度不為大部分市民接受,將政治權力扼殺在一小撮大財團手中,更不能達到以上效益。要逐步將權力開放,吸引精英,廣納意見,才能建立出一個多元化、有生命力、共融和諧的社會。
我們不能忽略中央政府有照顧及管理13.5億人民的責任,不能讓香港這700萬餘人對國家的穩定性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中國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是國際性世紀大創舉,是中國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國策,事在必行。而香港的特殊開放環境,金融體系、法制、專業人才、開明廉潔的文化及往績,的確是可令中國如虎添翼,是國家爭取國際信任的不二工具。香港不穩,不但影響中國的體面,政治及經濟方面更有深層隱患。一個安定並支持中央的香港,必是中國之福。和香港建立良好的關係, 齊步於國際市場,對中央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
中港離異 需時間修補
由此可見中、港存在莫大共同利益。要收割則需耕作,出路是「求同存異」,筆者認為解決目前困境的最佳方案是將「一國兩制」延續50年,甚至100年(註)。
首先,綜觀目前中、港兩地的人民,對道德 、法律和社會制度的要求及價值觀等,當中差異,並非在廿、卅載可完全融合,兩地離異對民情傷害,需要是時間的良藥。
另外,「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會帶來各國體系及文化上給中國的衝擊。50年,甚至100年後的中國必然會更成熟和具國際視野。而今天香港的80後、90後年輕人,在50年、100年後,已是他們子子孫孫的年代了。中央最忌的「戀殖」人士也不在了。縱然目前思想層次不同,但也不代表兩地不能在其他層次上合作。港人可在經濟和服務業上就「一帶一路」和「亞投行」貢獻國家。工作上的合作,可以增加彼此的默契和信任。
至於目前中港關係,無疑是需要修補復和的。筆者相信絕大部分香港人均能接受延長「一國兩制」50/100年建議,是打開「8.31」牢鎖的鑰匙,中央以行動對香港釋出善意,才可建立兩地互信。此舉一出,兩地劍拔弩張的氣氛必然降溫,換來的是強效的定心丸,使港人及國際機構,毋須為着2047年的不明朗而影響留港發展的決心。
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非但不會損害中國的主權和利益,更加是再次確定對香港的主權,重申對基本法、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的承諾的最佳時機,奠定往下的50年、100年的穩定和繁榮,不難想像到香港及中國到時會有共識結合中港兩地優勢,載乘「九加二」泛珠江三角區域合作及宏觀「一帶一路」國策,向着同一方向進發,必然會有一番新景象。
延一國兩制 緩普選爭議
至於特首選舉,討論入閘和出閘的細節的迫切性,在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的大前提下,立即得以紓緩了。既然有一段這樣長的日子去優化普選,無論政改方案在立法會立即通過與否,各方仍可以有機會詳細考慮,更可定期重新審核方案,從實踐中學習。况且,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又不需要中央大費周章去策劃安排,是成功效益比率最高的策略。
所以筆者認為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是現時混亂局勢的定海神針,行一步,海濶天空。不但解決眼前困局,更創造中、港兩地更上一層樓的繁榮和合作關係。願各方放下執著,務實謙遜,讓香港能早日越過難關,邁向更光明的前途!
註:延續100年是比50年更有前瞻性的選擇。 對中國有利的是在亞投行的合約上聲明以香港法律管轄,並且訴訟/調解/仲裁在香港。不然的話,要到非、印、巴、中東等法院訴訟。香港比較中立,合約雙方也可能對香港的普通法及司法制度較為有信心。「亞投行」資助基建項目,完成時間普遍長。若有合約糾紛,更可能拖上十數、幾十載。100年會帶來商業考慮上的穩定性。
作者張秀儀是律師,陳有昌是工程師
於政改意識形態層面,雖有建制、泛民之分,但就整體利益上,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均有所共識。首先,是維持香港安定繁榮,給下一代有良好的發展機會。保留香港有素質有國際視野的價值觀,堅守一個獨立、不偏不倚的司法制度,藉以捍衛對人身、財產、婚姻、教育、言論、宗教、出入境等等的基本權利。香港政府高效、誠信管治以及市民廉正守禮、多勞多得的社會模式更是市民夢中願景。家長式和批鬥式的管治制度不為大部分市民接受,將政治權力扼殺在一小撮大財團手中,更不能達到以上效益。要逐步將權力開放,吸引精英,廣納意見,才能建立出一個多元化、有生命力、共融和諧的社會。
我們不能忽略中央政府有照顧及管理13.5億人民的責任,不能讓香港這700萬餘人對國家的穩定性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中國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是國際性世紀大創舉,是中國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國策,事在必行。而香港的特殊開放環境,金融體系、法制、專業人才、開明廉潔的文化及往績,的確是可令中國如虎添翼,是國家爭取國際信任的不二工具。香港不穩,不但影響中國的體面,政治及經濟方面更有深層隱患。一個安定並支持中央的香港,必是中國之福。和香港建立良好的關係, 齊步於國際市場,對中央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
中港離異 需時間修補
由此可見中、港存在莫大共同利益。要收割則需耕作,出路是「求同存異」,筆者認為解決目前困境的最佳方案是將「一國兩制」延續50年,甚至100年(註)。
首先,綜觀目前中、港兩地的人民,對道德 、法律和社會制度的要求及價值觀等,當中差異,並非在廿、卅載可完全融合,兩地離異對民情傷害,需要是時間的良藥。
另外,「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會帶來各國體系及文化上給中國的衝擊。50年,甚至100年後的中國必然會更成熟和具國際視野。而今天香港的80後、90後年輕人,在50年、100年後,已是他們子子孫孫的年代了。中央最忌的「戀殖」人士也不在了。縱然目前思想層次不同,但也不代表兩地不能在其他層次上合作。港人可在經濟和服務業上就「一帶一路」和「亞投行」貢獻國家。工作上的合作,可以增加彼此的默契和信任。
至於目前中港關係,無疑是需要修補復和的。筆者相信絕大部分香港人均能接受延長「一國兩制」50/100年建議,是打開「8.31」牢鎖的鑰匙,中央以行動對香港釋出善意,才可建立兩地互信。此舉一出,兩地劍拔弩張的氣氛必然降溫,換來的是強效的定心丸,使港人及國際機構,毋須為着2047年的不明朗而影響留港發展的決心。
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非但不會損害中國的主權和利益,更加是再次確定對香港的主權,重申對基本法、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的承諾的最佳時機,奠定往下的50年、100年的穩定和繁榮,不難想像到香港及中國到時會有共識結合中港兩地優勢,載乘「九加二」泛珠江三角區域合作及宏觀「一帶一路」國策,向着同一方向進發,必然會有一番新景象。
延一國兩制 緩普選爭議
至於特首選舉,討論入閘和出閘的細節的迫切性,在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的大前提下,立即得以紓緩了。既然有一段這樣長的日子去優化普選,無論政改方案在立法會立即通過與否,各方仍可以有機會詳細考慮,更可定期重新審核方案,從實踐中學習。况且,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又不需要中央大費周章去策劃安排,是成功效益比率最高的策略。
所以筆者認為延續「一國兩制」50/100年是現時混亂局勢的定海神針,行一步,海濶天空。不但解決眼前困局,更創造中、港兩地更上一層樓的繁榮和合作關係。願各方放下執著,務實謙遜,讓香港能早日越過難關,邁向更光明的前途!
註:延續100年是比50年更有前瞻性的選擇。 對中國有利的是在亞投行的合約上聲明以香港法律管轄,並且訴訟/調解/仲裁在香港。不然的話,要到非、印、巴、中東等法院訴訟。香港比較中立,合約雙方也可能對香港的普通法及司法制度較為有信心。「亞投行」資助基建項目,完成時間普遍長。若有合約糾紛,更可能拖上十數、幾十載。100年會帶來商業考慮上的穩定性。
作者張秀儀是律師,陳有昌是工程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