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金融管理局今年3月發表《貨幣與金融穩定情况半年報告》顯示,本港樓價與收入比率於2014年第四季升至14.8年,突破1997年的高位的14.6年,創紀錄新高。收入槓桿比率升至65.9%,亦遠高於50%的長期平均水平。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表示,本港樓價對收入比率已突破1997年高位水平,加上租金回報率跌至歷史低位,故樓價毫無疑問存在泡沫。
另外,美聯物業資料研究部報告顯示,本港3月份租金按月回落約0.4%,惟同期樓價卻持續上升0.5%,「樓價升、租金跌」,令租金回報率下跌至新低水平。根據美聯資料顯示,在未扣除管理費、差餉及其他費用下,3月份租金回報率跌至約3.67厘的紀錄新低。近幾年該租金回報率一直徘徊於4厘水平,自去年7月份再次跌破4厘水平後便一直尋底。
二手成交稀疏 反映買家觀望
上述金管局及美聯物業資料,反映羅家聰所指的樓市泡沫是有數據支持的。他進一步分析,近年本港樓市二手成交量稀疏,正好反映在樓價出現泡沫的情况下,大部分買家趨於觀望。
不過,羅家聰亦強調,樓市的上升周期一般較長,故即使確定樓價已出現泡沫,亦難以預測泡沫會在短期爆破,抑或待其日後膨脹為更大的泡沫後始爆破。
外資亦看淡樓價
既然要準確預測本港樓價泡沫何時爆破很困難,那麼目前投資者買樓,還是買地產股值博率較高呢?羅家聰傾向建議買地產股。原因是本港樓價早於2012年已突破1997年高位,過去三年屢創新高;相對之下,主要本港地產股目前股價均低於歷史高位,故其相對樓價來說仍屬廉宜。
至於何以本港地產股股價表現落後於樓價呢?羅家聰這樣解釋,本港樓市買家以本地居民為主,其入市與否可能未經深思熟慮,故在偏高水平追貨;至於港股主要參與者則是外國機構投資者,其以科學方法計算本港樓價及地產股的合理值,故像他一樣得出樓價存在泡沫的結論,因此不會高追本港地產股。
另外,羅家聰又認為,過去港人買樓一般是「畀三成(首期)借七成(按揭)」,惟隨着金管局近年連番收緊按揭成數,目前個別投資者須付七成首期才可買樓,變成「畀七成(首期)借三成(按揭)」。與此同時,若投資者借錢買藍籌地產股,一般可做到兩倍槓桿,即付100萬元的本金便可買到200萬股票。因此,羅家聰認為,目前借錢買地產股的成數較買樓更高。
高樓價損港競爭力
從宏觀角度出發,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月發表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香港去年綜合經濟競爭力被深圳超越,排名由第1位跌至第2位,是13年來首次失落榜首。
羅家聰認為,本港競爭力下降,亦與樓價高企有關。他解釋說,衡量城市競爭力的標準之一,是其成本是否低廉,故樓價高企不利競爭力。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本港樓市升勢凌厲,買樓成為業主後,既可收租同時又可等升值,故吸引很多原擬創業者將資金轉為買樓或炒樓;相對而言,一河之隔的深圳卻匯聚來自五湖四海、出身寒微的內地居民拼博創業,推動經濟增長,提升競爭力。綜合上述分析,羅家聰總結,本港樓價過高並非好事,故一般投資者目前亦不宜持有太多物業。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另外,美聯物業資料研究部報告顯示,本港3月份租金按月回落約0.4%,惟同期樓價卻持續上升0.5%,「樓價升、租金跌」,令租金回報率下跌至新低水平。根據美聯資料顯示,在未扣除管理費、差餉及其他費用下,3月份租金回報率跌至約3.67厘的紀錄新低。近幾年該租金回報率一直徘徊於4厘水平,自去年7月份再次跌破4厘水平後便一直尋底。
二手成交稀疏 反映買家觀望
上述金管局及美聯物業資料,反映羅家聰所指的樓市泡沫是有數據支持的。他進一步分析,近年本港樓市二手成交量稀疏,正好反映在樓價出現泡沫的情况下,大部分買家趨於觀望。
不過,羅家聰亦強調,樓市的上升周期一般較長,故即使確定樓價已出現泡沫,亦難以預測泡沫會在短期爆破,抑或待其日後膨脹為更大的泡沫後始爆破。
外資亦看淡樓價
既然要準確預測本港樓價泡沫何時爆破很困難,那麼目前投資者買樓,還是買地產股值博率較高呢?羅家聰傾向建議買地產股。原因是本港樓價早於2012年已突破1997年高位,過去三年屢創新高;相對之下,主要本港地產股目前股價均低於歷史高位,故其相對樓價來說仍屬廉宜。
至於何以本港地產股股價表現落後於樓價呢?羅家聰這樣解釋,本港樓市買家以本地居民為主,其入市與否可能未經深思熟慮,故在偏高水平追貨;至於港股主要參與者則是外國機構投資者,其以科學方法計算本港樓價及地產股的合理值,故像他一樣得出樓價存在泡沫的結論,因此不會高追本港地產股。
另外,羅家聰又認為,過去港人買樓一般是「畀三成(首期)借七成(按揭)」,惟隨着金管局近年連番收緊按揭成數,目前個別投資者須付七成首期才可買樓,變成「畀七成(首期)借三成(按揭)」。與此同時,若投資者借錢買藍籌地產股,一般可做到兩倍槓桿,即付100萬元的本金便可買到200萬股票。因此,羅家聰認為,目前借錢買地產股的成數較買樓更高。
高樓價損港競爭力
從宏觀角度出發,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月發表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香港去年綜合經濟競爭力被深圳超越,排名由第1位跌至第2位,是13年來首次失落榜首。
羅家聰認為,本港競爭力下降,亦與樓價高企有關。他解釋說,衡量城市競爭力的標準之一,是其成本是否低廉,故樓價高企不利競爭力。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本港樓市升勢凌厲,買樓成為業主後,既可收租同時又可等升值,故吸引很多原擬創業者將資金轉為買樓或炒樓;相對而言,一河之隔的深圳卻匯聚來自五湖四海、出身寒微的內地居民拼博創業,推動經濟增長,提升競爭力。綜合上述分析,羅家聰總結,本港樓價過高並非好事,故一般投資者目前亦不宜持有太多物業。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