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豪宅呎價 低過港公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0日 06:35
2015年06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政改方案被否決的一刻,筆者身在由台灣飛回香港的航班上,一下飛機,同事在手機看到相關新聞,說大批在立法會外等候表決結果的黃絲帶在看到否決消息後表現雀躍,認為「成功了」!同事隨即說了一個比喻,令筆者印象極為深刻。同事說,假如有一個工會為工人進行年度工資談判,要求大幅加薪,僱主卻拒絕,因此發動抗議,最後談不攏而拉倒,工人一毫子都沒有得加,但工會卻說「拉倒」已是談判勝利,還要大家拍掌歡呼。大家會有什麼反應?


明報記者 陸振球

筆者一向政治中立,對同事的比喻感覺不甚強烈。但剛由台灣回來,同事說起政治,自不然聯想到台灣確是政治氣氛濃厚,當地早已實施一人一票的普選,進而想到台灣的物價、人工和樓價水平。


台灣居住成本 低亞洲其他城市

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美世(Mercer)最新發表的環球生活成本指數調查,原來今年頭10個外派員工居住成本最貴城市,有5個都是在亞洲,其中香港比去年升一位,成為生活成本第二貴城市。另外4個亞洲城市分別是新加坡(第4位)、上海(第6位)、北京(第7位)同首爾(第8位),那台灣排名第幾位,原來去年排第61,今年則是排41位(見表)。


筆者在台灣出差的那幾天,以外人身分觀察,確是覺得當地的物價水平比香港低,比方如在當地和同事一起吃日本正宗的魚生,每人不用200元,分量已夠食得捧住肚子走,查看當地通脹數據,竟然是出現通縮,與香港現時近3%的通脹率,有明顯分別(圖1)。


香港通脹台灣通縮

又再看看台灣的樓價,筆者參觀了一幢位處淡水紅樹林早已售罄的20多層豪宅,環境和建築質素不俗,景觀極佳(見相),每呎建築售價只是8000多元。相比下,在香港的新界公屋,二手實用呎價也可以高達1萬多元,能不令人有震撼的感覺?


其實,如一起以2003年開始計算,台灣的樓價至今也有約2倍的升幅,雖然未及香港的癲狂(圖2),升幅也是非常可觀。當然,台灣樓價廉有其特定原因,其一是供應較香港充裕,二是隨台灣產業空洞化,當地人的收入增長也放緩,尤其是年輕人如大學生,剛畢業找到工作月薪約2萬元新台灣幣(約港幣5000元左右),就算是大學畢業工作了10年,雖因能力和際遇不同,代遇會有不同,惟據最熟「行情」的的士大佬所言,平均只能賺3萬元新台灣幣,即約8000元港幣左右!


一人一票選舉非「萬應靈丹」

筆者在想,雖然台灣早已一人一票選總統(執政黨),亦沒有所謂8•31的篩選問題,但台灣的經濟很好嗎?當地的年輕人快樂嗎?當然,收入低不代表不快樂,但這要親歷境,親自感受才會有答案。


不過,對於如Mercer研究的「外來人」說,能以香港的公屋呎價來買台灣的真正豪宅做Second house,用來渡假,或是用來退休,以香港賺得的金錢去台灣花銷,卻是划得來,可以考慮。


說開豪宅,筆者留意近日一宗香港頗為矚目的豪宅租務成交﹕漫畫家馬榮成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以7600萬元購入的山頂倚巒單號屋,丟空3年後,最近終於以約15萬元租出,租金僅為2011年月租約30萬元的「五折」,估計租金回報率僅2.3厘。


另外,賭王何鴻燊三太陳婉珍持有的石澳安利花園單號屋,實用面積3721方呎(建築3844方呎),市場消息指近日以每月16萬元租出,折合實呎43元(建呎41.6元),與2013年叫價18萬元相比,便宜逾一成。


近年香港細價樓被瘋搶,價格和租金不斷破頂,但豪宅市場表現相對冷靜。上述的豪宅租務成交,更可能反映豪宅的租務市場面對調整壓力。


說到樓價不斷創新高,昨天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報142.26點,按周跌0.73%,反映大型屋苑樓價的(CCL Mass)報144.06點,按周跌0.33%,同事看到兩大樓價指數錄得跌幅,都表示驚奇﹕差不多每天都收到代理出新聞稿報出新高成交,那為何樓價指數可以出現調整?

代理報喜不報憂 樓市無想像中好

看來,樓價指數的統計,既包括計算創新高的成交,也有是業主減價的個案,只是代理每每喜歡「報喜不報憂」,而不少傳媒也喜歡照單全收!往後大家要倚重樓價指數來分析樓市,也要更細心才好。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