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及時換馬長和 增抗跌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2日 06:35
2015年06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A股爆發小股災,一周跌逾13%,國指亦未能倖免瀉5.7%。由於本倉持有大量南方A50(2822)、恒生H股ETF、平保(2318)等,表現受到頗大影響,但幸好兩周前由平保換馬至長和(0001),加上沉悶已久的友邦(1299)亦回暖,故全周計只損失3%,算有所交代。


A股急瀉,原因眾說紛紜,但似乎大家都看到升市的邏輯出現改變,就是資金開始不足以令市值一度超過70萬億元人民幣的A股再瘋狂上升,而僅靠股票供不應求的中小型股份,大股東和高管眼看勢色不對,自然在現時的泡沫水平急急拋售。


資金不足 難拉升A股

年初至今大股東及高管已沽出達5000億元股份,消耗了相當部分的新增資本,同時兩市市值翻了一番達到10萬億美元,新增金額相當於整個日本股市市值。


要推動這個規模的股市繼續上升,需要更龐大的資金流入,但一來融資的天花板已確定在3萬億至4萬億元,就算股民依然前仆後繼地入市,新增融資額亦難再高於上半年。作為股市最主要的資金來源,融資一旦難以加速增長,早已脫離基本因素的股市就會變得凶險。


此外,下半年會有更多的資本消耗,例如IPO已由每月1次變成2次,料會不斷加速,同時央企減持、資產證券化、中概股借殼回歸、基金互認又分流部分資金。另外是佣金、融資利息及印花稅,2.2萬億融資餘額,1年下來便要2200億元利息支出,而假設市場維持2萬億元的成交額,佣金及印花稅一天便達40億元,以每年250個交易日計算,這又是1萬億元的資本消耗。


悶股反而避過大調整

A股急挫,但恒指僅跌2%,H股亦表現較佳,主因是升幅相對較小所致。其實港股一直跟外圍多於內地,隨着聯儲局對下半年加息立場較預期更溫和,歐美以至亞洲及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即時見支持,有助本港能避開A股急挫的影響。本倉的持股近期較悶,但悶股上周反而有不俗表現,例如中國中藥(0570)、中國燃氣(0384)、康哲(0867)等均能逆市靠穩甚至上升。至於及時加碼的長和,上周更錄得3.1%的升幅。


根據不同券商報告,長和現價較資產淨值折讓達20%至30%,這較以往和黃的15%有所擴闊。筆者估計,始終希臘問題仍未塵埃落定,二來在英國和意大利的電訊業重組能否獲監管機構通過亦存在變數,故投資者難免要求較大折讓。但退一步來說,即便收購遇阻,以長和的業務組合,今後保持高單位數至低雙位數字增長應問題不大,現價至少下跌風險有限;若一切順利,則可望挑戰130元至140元,是穩中求勝的理想選擇。本周會減持5000股南方A50,增持500股騰訊(0700)。


明報記者

[張兆聰 穩增長百萬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