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府搞經濟民生 招數有限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3日 06:35
2015年06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爭議暫告一段落,政府說會把未來兩年的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和民生。庫房有豐厚盈餘,要搞民生,政府手頭的資源綽綽有餘,各種補貼、寬減收費等,過去幾年都有推出,錢是花了,但對促進社會和諧幫助不大,真正觸及「深層次問題」的如全民退保,一、兩年內根本無法解決。


澳門獨沽一味 無參考價值

經濟問題亦如是,從董先生開始,每年施政報告都把經濟發展作為施政重點,然而16年來香港的經濟結構一如以往,以四大支柱產業為主,政府致力推動轉型,希望有新的增長點帶動經濟向前,但成效不彰,現在施政重點轉向經濟發展,我看不出政府有何良策,可以突破長期以來的悶局。


有人以澳門跟香港比,認為澳門人均GDP(約9.1萬美元),已遠超香港(約3.8萬美元),成績「有目共睹」。澳門經濟以賭業為主,一業獨大,經濟結構畸形,而且賭業內藏大量見不得光的洗錢和各式勾當,憑賭業獨沽一味壓倒香港,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也有人以新加坡跟香港比,但新加坡有些事做了對經濟發展有利,香港卻是做不了的,包括輸入外勞(新加坡外來勞工逾120萬,佔工作人口三分之一)和填海造地(過去十年新加坡土地增加了近30平方公里)。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和資金,三項之中,香港有兩項(勞動力和土地)增長都被新加坡拋離,結果造成長期低增長的局面。


不缺方案 只欠執行力

歷屆特區政府都為尋找經濟發展的「良方」而設立了不同的委員會,董先生有一個極高層次的國際顧問團,成員皆是跨國巨企的首腦;曾蔭權則搞了個策略發展委員會,網羅各界精英;梁振英上任後,搞了個經濟發展委員會,也是精英雲集,為政府出謀獻策。除了官方機構,其實民間智庫、學者、政黨、專業團體等,都發表過不少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和建議,對有關問題的了解和政策建議絕對不缺。方案有了,缺的只是政府的執行力。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