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學雞媽媽﹕最後的讀書會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3日 06:35
2015年06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在讀的書叫《最後的讀書會》(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當中,來自出版界的兒子,記錄了自己和癌末媽媽在化療候診間的一段對話——

「媽,我一直很好奇,你為什麼要跟一個才6歲的孩子說動物玩偶死了?烏龜到底怎麼了?」

「我有個學生那時在為孤兒院募集玩具和填充玩偶,我就把你的烏龜給他,因為你有很多玩偶可以玩。我真的沒想到那麼多,也沒想過要怎麼跟你交代。所以當你問起時,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你是在教我不要對東西過於執著嗎?」

「我希望我真的那麼想過,但其實我只想到孤兒而已。」


「我當時很氣你。」我告訴母親。


「當時我也很氣自已,」母親說,「你現在還怪我嗎?」

「也許有一點。」我回答。然後我們倆都笑了。不過,我還是……有點氣。


生命盡頭前 母子坦誠相對

其實這書還有很多好看處,但不知為什麼,我為這個小小枝節着迷了。差不多半個世紀以後,來到生命盡頭之前,母子倆為一隻布偶龜坦誠相對。然後,媽媽終於可以明明白白地說她曾經好氣自己,孩子也可以明明白白地表明「我還有點氣」。笑完繼續氣。氣完又可以笑過。真實的人。


這書是關於死亡的,也是關於母親的,更是關於書本的。隨着母親的病情每况愈下,這對母子總是一再被迫回到候診室,在那兒展開兩個人的最後讀書會。因為書總會替他們開口,當大家都不想談及自己的時候,提供可以交談的話題。所以,縱使他們彷彿從沒好好談過母親的死,但討論內容都離不開死亡,以及死亡當前的領悟。兩個心靈在閱讀間愈走愈近,以真誠復優雅的姿態,在彼岸之前填補、修復、救贖。


藉閱讀建立親密感

「在看這些書時,不必在意誰有病誰沒病,我們的身分是再單純不過的母子,兩人攜手進入嶄新的世界。閱讀提供的穩定力量是我們都很需要的,尤其是在母親生病後出現的各種慌亂與劇變中。」


在急速的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了還有一種穩定力量叫「文字」——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咖啡室,在某趟需要耐性的旅程,在某種反覆躁動的心情中——掏出一本書,讓自己陷入深渺。


所以我們每晚都會待在牀上一起念書。這個少兒版的小小讀書會,不為識字,不為考試,只是為了和孩子同踏一段由文字築成的旅程,建立有穩定力量的親密感。


也許,在我們的世界逐漸分離以後,書會為我們重新鋪搭出一道橋。像這書中的母子那樣。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