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我喜歡看內地的電視節目,不是說《武則天》,而是指各式各樣的比賽。幾年前迷上《中國好聲音》,之後是《我是歌手》,近來發現《最強大腦》。
這些比賽節目不單娛樂性豐富,亦可以從中看到內地人才輩出,藉此提醒自己作為香港人要面對的挑戰。我以前也在此專欄寫過: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它每季首輪選拔的二十來名不見經傳的參賽者,每個都比香港的一衆成名歌手唱得要好。
內地雖人才濟濟 港仍有發揮的優勢
背後的道理頗很簡單:內地13億人口,只要有一丁點的百分比是有天賦、肯努力的人,其絕對數目已經可以很大。而且因為有13億人口的市場,創造、創業、甚至只是純粹闖蕩的空間都變得寬闊、充滿着可能性。
面對這個無情的現實比較,香港和香港人可以怎樣?我們是否注定要被內地市場和生活模式同化?又或是否為避免同化,唯一的方法就是抵制甚至是激烈的反抗?
最近看《最強大腦》讓我多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內地不錯是人才濟濟、機會豐富,但在發展的進程這些因素並不足夠,香港仍然有其可以發揮的優勢。
《最強大腦》是一個由德國電視台設計出來的節目,目標是發掘記憶力、心算、辨認力又或是其他思維方面特別強的人,出來表演其超人能力,並且比併一下。內地版《最強大腦》更會邀請其他國家的《最強大腦》優勝者越洋來作賽。第一季中國隊橫掃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的代表,第二季卻慘敗於日本隊和英國隊之下。
節目的其中一名製作人之後寫了一篇反思文章,檢討他們是如何自滿,以為中國人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結果是井底之蛙受到教訓。文中有一段值得節錄出來:「比賽後我常常去想,我們GDP可以做到全世界數一數二,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做出聞名於世的品牌;我們可以有福布斯富豪級企業家,但是暫時還沒有稻盛和夫那樣殿堂級的企業文化奠基人;我們可以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記憶上傲視群雄的選手,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找到能把自己的興趣加工到變態級別的腦力達人。」
中國夠量未夠質 欠卓越級條件
現階段的中國內地就是還欠缺達到卓越級的條件,有「量」但未夠「質」。在這方面香港要比內地有經驗和優勝得多。例如上海新蓋大廈可以比我們的高、城市發展比我們快,但幾天較為出乎意料的豪雨就可以導致廣泛水浸,市民竟然要划橡皮艇去上班。
內地發展要突破其面臨的局限,必須引入和學習更多別人的經驗。當然香港也有自身的局限,有些東西我們教不了內地,但也毋須妄自菲薄,始終我們對其發展是可以提供不少有益有建設性的制度以及社會經驗。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這些比賽節目不單娛樂性豐富,亦可以從中看到內地人才輩出,藉此提醒自己作為香港人要面對的挑戰。我以前也在此專欄寫過: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它每季首輪選拔的二十來名不見經傳的參賽者,每個都比香港的一衆成名歌手唱得要好。
內地雖人才濟濟 港仍有發揮的優勢
背後的道理頗很簡單:內地13億人口,只要有一丁點的百分比是有天賦、肯努力的人,其絕對數目已經可以很大。而且因為有13億人口的市場,創造、創業、甚至只是純粹闖蕩的空間都變得寬闊、充滿着可能性。
面對這個無情的現實比較,香港和香港人可以怎樣?我們是否注定要被內地市場和生活模式同化?又或是否為避免同化,唯一的方法就是抵制甚至是激烈的反抗?
最近看《最強大腦》讓我多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內地不錯是人才濟濟、機會豐富,但在發展的進程這些因素並不足夠,香港仍然有其可以發揮的優勢。
《最強大腦》是一個由德國電視台設計出來的節目,目標是發掘記憶力、心算、辨認力又或是其他思維方面特別強的人,出來表演其超人能力,並且比併一下。內地版《最強大腦》更會邀請其他國家的《最強大腦》優勝者越洋來作賽。第一季中國隊橫掃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的代表,第二季卻慘敗於日本隊和英國隊之下。
節目的其中一名製作人之後寫了一篇反思文章,檢討他們是如何自滿,以為中國人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結果是井底之蛙受到教訓。文中有一段值得節錄出來:「比賽後我常常去想,我們GDP可以做到全世界數一數二,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做出聞名於世的品牌;我們可以有福布斯富豪級企業家,但是暫時還沒有稻盛和夫那樣殿堂級的企業文化奠基人;我們可以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記憶上傲視群雄的選手,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找到能把自己的興趣加工到變態級別的腦力達人。」
中國夠量未夠質 欠卓越級條件
現階段的中國內地就是還欠缺達到卓越級的條件,有「量」但未夠「質」。在這方面香港要比內地有經驗和優勝得多。例如上海新蓋大廈可以比我們的高、城市發展比我們快,但幾天較為出乎意料的豪雨就可以導致廣泛水浸,市民竟然要划橡皮艇去上班。
內地發展要突破其面臨的局限,必須引入和學習更多別人的經驗。當然香港也有自身的局限,有些東西我們教不了內地,但也毋須妄自菲薄,始終我們對其發展是可以提供不少有益有建設性的制度以及社會經驗。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