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6月18日,機管局飛行區運作署理總經理姚兆聰先生回應林超英6月8日的文章中,還存有幾個疑點,希望機管局能夠澄清。
姚先生說,當日下午5時至晚上9時,共有112班航班降落,即每小時28班。可是這並不比正常編排的降落數目多呀?不應該是引起抵港航班需要在滑走道排長龍輪候停機位的原因。
姚先生說,其間只有65班航班能夠起飛,這應該是因為大陸方面進行流量限制,不肯接受每小時多於若干架次轉交,而不是香港本身航區的限制?可是離港航班之中,經大陸航區的只約總數的四分之一。請問當時因此未能離港而佔住停機位的有幾架,其中是有空橋連接客運大樓的又是幾架?
從這些疑點看來,兩條跑道並非不足之處,所以若然是有第三條跑道,這個降落後需要排長龍輪候停機位的情况,只有更加嚴重。所以請不要趁機「抽水」,作為需要三跑的原因。
沒有人懷疑,兩跑飽和就需要有三跑,只不過是認為在赤鱲角加建三跑,是極為不利的。此外,為何未能早些察覺兩跑會比當初預計的2040年提早那麼多年飽和呢?以致驚覺明年就飽和而三跑最快要2023年才能投入服務?工程界認為,以不挖淤泥的方法填海,7年內要三跑投入服務,是非常緊迫的時間表。據了解,單是淤泥與填料的沉降,已需要7年,哪來上面修建樓房的時間呢?再者,赤鱲角有沒有加建第四條跑道的條件?若沒有,是否認為可以發展到三跑為止?若可以,為何不能就以目前兩條跑道為止,不再發展?若一定要三跑之後繼續發展至四跑,豈非應該另覓場址,修建一個全新、沒有發展限制和空域問題的機場?
看來排長龍輪候停機位的原因,是雷電警告的環境下,地面工作人員不能冒雷殛之險在空曠地方工作,旅客也不能下機登上轉接巴士,即有非空橋的停機位空着,落地後也只能在滑走道等候,因為有空橋連接大樓的停機位都滿了。請問當時有多少架飛機停泊在連接大樓的機位,超過一般預計的時間呢?似乎正如林超英所料,未能如期於2010年修建好X形大樓,是問題的根源。
請問是否就算是飛機停泊在有空橋連接大樓的停機位(即不是空曠地方),在雷電警告的情况下,依然得不到地面工作人員的服務?照理,毋須恐懼至此,否則市內行人,一有雷電警告,都要留在屋內。
作者是前民航處長
姚先生說,當日下午5時至晚上9時,共有112班航班降落,即每小時28班。可是這並不比正常編排的降落數目多呀?不應該是引起抵港航班需要在滑走道排長龍輪候停機位的原因。
姚先生說,其間只有65班航班能夠起飛,這應該是因為大陸方面進行流量限制,不肯接受每小時多於若干架次轉交,而不是香港本身航區的限制?可是離港航班之中,經大陸航區的只約總數的四分之一。請問當時因此未能離港而佔住停機位的有幾架,其中是有空橋連接客運大樓的又是幾架?
從這些疑點看來,兩條跑道並非不足之處,所以若然是有第三條跑道,這個降落後需要排長龍輪候停機位的情况,只有更加嚴重。所以請不要趁機「抽水」,作為需要三跑的原因。
沒有人懷疑,兩跑飽和就需要有三跑,只不過是認為在赤鱲角加建三跑,是極為不利的。此外,為何未能早些察覺兩跑會比當初預計的2040年提早那麼多年飽和呢?以致驚覺明年就飽和而三跑最快要2023年才能投入服務?工程界認為,以不挖淤泥的方法填海,7年內要三跑投入服務,是非常緊迫的時間表。據了解,單是淤泥與填料的沉降,已需要7年,哪來上面修建樓房的時間呢?再者,赤鱲角有沒有加建第四條跑道的條件?若沒有,是否認為可以發展到三跑為止?若可以,為何不能就以目前兩條跑道為止,不再發展?若一定要三跑之後繼續發展至四跑,豈非應該另覓場址,修建一個全新、沒有發展限制和空域問題的機場?
看來排長龍輪候停機位的原因,是雷電警告的環境下,地面工作人員不能冒雷殛之險在空曠地方工作,旅客也不能下機登上轉接巴士,即有非空橋的停機位空着,落地後也只能在滑走道等候,因為有空橋連接大樓的停機位都滿了。請問當時有多少架飛機停泊在連接大樓的機位,超過一般預計的時間呢?似乎正如林超英所料,未能如期於2010年修建好X形大樓,是問題的根源。
請問是否就算是飛機停泊在有空橋連接大樓的停機位(即不是空曠地方),在雷電警告的情况下,依然得不到地面工作人員的服務?照理,毋須恐懼至此,否則市內行人,一有雷電警告,都要留在屋內。
作者是前民航處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