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售環保海鮮食肆增 仍非主流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5日 21:35
2015年06月25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一向對海鮮需求甚殷,環保團體今年就本港食肆的海鮮進行調查,發現餐廳今年提供的海鮮,有52%非「環保海鮮」,雖較去年的68%下跌,但所佔百分比仍過半,即非以可持續方式生產,對海洋資源造成負擔。有魚類入口商指出,雖然近年轉用環保海鮮的餐廳增加,但大部分中式食肆仍未能摒棄使用來自東南亞的活海鮮,和「好意頭」的紅彤彤東星斑,令推廣方面遇上阻力。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昨公布「魚缸指數」,抽查57間中式食肆和海鮮酒家,以紅(避免)、黃(想清楚)和綠(建議)三級,界定海鮮的食用類別,並審視環保海鮮於本港市場上的供應情况。


避免食用類佔逾半

結果發現,紅色類別的海鮮比去年減少16個百分點,但仍佔逾一半;黃色類別也比去年同期減少6個百分點,佔10%;綠色類別則比去年大幅上升22個百分點,達38%。基金會香港分會生態足印項目助理經理杜偉倫博士表示﹕「反映有更多餐廳轉用環保海鮮,但非環保海鮮仍佔多數,仍需不斷宣傳。」


海鮮入口供應商營業總監吳曼玲指出,近年採用環保海鮮的餐廳明顯增加,尤以會所餐廳、酒店餐廳和主題樂園餐廳,她的客戶中已有近六成採用環保海鮮,較6至7年前僅5%已大幅增加。


不過,中式餐廳仍甚少選擇環保海鮮,而是選用自東南亞的海鮮如東星斑等,以迎合客人口味,甚不願選用來自歐美的環保海產。再者,中國人講求「意頭」,大時大節愛吃東南亞的東星斑,貪其矜貴和紅色外觀,又採用捕撈方法不環保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捉的魚類。


中國人講意頭 推廣遇阻力

吳曼玲建議,本港養殖的花尾躉外觀雖非紅色,但味道和肉質跟東星斑相若,建議可食用。她補充,早在七、八年前,養殖魚較在海上捕獲的魚類貴三成,但近年已回落甚至較海魚便宜兩成,建議多吃室內養魚或環保海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