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地底教堂沉睡千年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1日 21:35
2015年07月1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到東非旅行,個人認為埃塞俄比亞是最佳選擇。除了政局相對穩定,該國近年也大力發展旅遊業,旅遊資源豐富,既可看野獸,也可看具特色的天然風景,加上內陸航機既方便又便宜,值得愛好大自然的遊客注意。


鑿空火山岩 堅固粗獷美

埃塞俄比亞的旅遊,一般分南北兩部分,北部看景點,南部看人。北部主要是三大地區:Lalibela、Aksum和Gondar,各具特色。最佳旅遊日子是Timkat節的時候(大概每年的一月中旬),這個東正教節日,很有氣氛。去南部主要是看各個部族的土著,個人的行程是有氣憤(見另稿),也有驚喜。


Lalibela這個舊日Zagwe皇朝的首都,在1137至1270年間,只有百多年歷史,但令人嘖嘖稱奇是那11間石鑿出來的教堂。11間石鑿教堂和皇宮都是同一建築方式,把堅硬的火山岩石在地面一層鑿出一個平台,做成屋頂,然後向下開鑿,成為外牆,再把裏面鑿空,保留了石柱支撐屋頂,但可以想像,空間不可能大,石做屋頂重量不小,怎才可以不塌下來,也要小心計算力學。初期的石鑿教堂不懂用圓拱形加添承托,也不懂用拱頂。建築力學上可能比不上其他歐洲教堂,內裏裝飾更因為是石牆石地,美學上也比不上,但一刀一刀鑿出來的教堂,有它的美。


11間石鑿教堂之中最大的聖母教堂,花了23年鑿成。有些教堂從上面看是正方形,有些十字形。教堂避過公元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佔領破壞,更沒變成回教寺,是因為在地下不容易見到,而且近一千年也沒有重大破壞,也因為是原件從石鑿出,不容易銷毁。


Timkat節 黎明灑聖水

一年一度的耶穌受洗紀念Epiphany(當地叫Timkat節),在埃塞俄比亞是大節,比聖誕復活更隆重,一連慶祝三天,朝聖的人從四方各地前來Lalibela。重頭戲是第二和三天——神聖的約櫃Tabot巡遊,晚上大帳幕中通宵誦唱經文,朝聖者會睡在帳幕附近等待黎明。日出時分,大主教便和一眾神父、祭師出來,穿了七彩錦繡長袍,開始儀式祝聖池水,他們有獨特的舞蹈,T形的拐杖也成為左右搖擺時揮動的點綴,一排人又走前又走後,確是壯觀。然後主教把金製十字架浸入聖水池,祝聖完畢,工作人員用膠水喉向人群噴水,甚至有當地人去池邊飲聖水,兼且用膠樽注滿聖水日後用。


原本是當地人的盛會,今天變了遊客盛會,門票每人約120港元,還要早上4點半入場在看台上霸位,等日出,等累了,有人拿了壺和杯來賣咖啡。真正來朝聖的人卻被圍在外邊,唯有爬上樹,靠擴音機「聽」儀式,最好的位置留給遊客。


尋找摩西約櫃

埃塞俄比亞,這個《聖經》舊約中提及的Queen of Sheba的國土,對猶太教也有特別淵源,後來更成為Aksum皇朝的屬地。傳說中,Sheba女王是絕色美女,因仰慕而去了拜會所羅門王,一夜春宵,和他生了個兒子Menelik,兒子長大後回去找所羅門王,更搶了摩西的約櫃回去。但大部分人不相信在Aksum那間破落的St. Mary of Zion小教堂會是約櫃的藏身地,而且一直沒文字記載,直至17世紀,King Fasilades自稱擁有由大衛王一直傳下來的約櫃Tabot,更建了這間St. Mary of Zion教堂收藏。如今這間教堂屋頂也塌了,傳聞有一隱士守衛了約櫃,不讓人進去,他自己也從不出來,是真是假,無從稽考。


石碑被搶送墨索里尼

Aksum高聳的石碑Stele,有別於埃及的方尖碑Obelisk,它的頂部是半圓形,上面有個洞,傳聞曾經有金製的名字插在這洞裏,今天已不存在。和埃及的方尖碑比較,只有模仿窗和門的一層又一層圖案,不像埃及的石碑有文字。其中一塊1700年歷史的石碑,1930年代被搶走送給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作為登權15周年紀念,過了超過半世紀才被送回。


Aksum皇朝最出名的King Ezana在4世紀時轉信基督教,他的金幣,本來用日月為圖案,變成十字架,當時Aksum皇朝強大,控制印度洋紅海一帶貿易,東至也門,西至非洲中部,大部分石碑是由他建成。


遊客「污染」土人生活

埃塞俄比亞南部的土人,或許已被歐美遊客寵壞,令他們看來彷彿懂討價還價的商人。到訪Omo Valley,未到那些村落,導遊已預先說好了拍照費用每人5 Birr(約2港元)。大清早去到那條出名大口族Mursi村,一見有遊客到,大群女土人立刻把各種頭飾戴上,急急塞入令下唇變大的圓形陶做大餅, 然後拉手拉腳叫你影她。


好了,選了兩個,正想拿照相機拍,忽然來了十多個「攝石人」,然後位位要5 Birr,叫她笑,她說要10 Birr;跟媽媽影,她指了手抱的嬰兒,要兩位價錢。你想拍,身旁十幾個在拉你袋,拉你衣衫也要拍,我跟導遊換了100 Birr(約40港元),一分鐘便派完。土人收錢拍照,全部笑容欠奉,還會事後加價改稱要1美元,本來興致勃勃,後來已打消再拍照念頭,不是小器那些錢,是整個商品化的氣氛令人討厭。後來遇上一個旅遊慣的美國女士,她說是那些歐美遊客弄出這局面,對他們來說,以為少少錢,不算什麼便亂派,但平均只有1000 Birr(約400港元)月薪的國民,辛辛苦苦去讀高中出城打工,還不及拉遊客拍照的土人。


後來去市集,見到的是真正土人的服飾,已mix & match得很有創意,上面是球衣,下面包了布像迷你裙,女孩子不會再無上裝,反而穿了珠仔裙上襯T恤。在車途上遇上真正的土著,拿了弓箭和刀,上面是T恤,頭上有太陽眼鏡和髮夾,那才是有趣而又充滿時代感的土著。


看了一段紀錄片,問土著怎看遊客,他們覺得不公平,可打獵的地方變了國家公園,遊客付幾千元美金可以去打獵,他們不可以。他們覺得自己像動物被遊客拍照,自尊心受損,所以用激進的方法要錢,所以不會奉上笑容,以示抗議。


旅遊錦囊

簽證:特區護照或BNO均須簽證,可在埃塞俄比亞首都機場辦落地簽證(50美元)

機票﹕埃塞俄比亞航空直航首都Addis Ababa,票價由6000港元起(查詢www.ethiopianairlines.com)

匯率:1港元約兌2.6比爾(Birr),另宜帶備美元、歐元或英鎊,以美元較易兌換

註:建議出發前及早查詢衛生署旅遊健康服務,約見醫生及注射需要的防疫針,詳情www.travelhealth.gov.hk

文、圖:黃珍妮

編輯/譚詠欣

trave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