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人人監機會召集人林超英6月8日以〈一場雷雨也敵不過的豆腐渣機場〉為題,撰文講述香港國際機場的不堪一擊,引起各方關注,機場管理局6月18日在《明報》發表文章「解畫」,本會感謝機管局賜教,可惜文中多處不符專業,且有偷換概念之嫌,謹撰文回應,以助公眾認清事實。
機管局5點謬誤
謬誤一:閃電次數。機管局聲稱當天機場100公里範圍有30,593次雲對地閃電,遠比林先生引用全港1702次的數字為高,影射林先生數據有誤和低估天氣惡劣。一方面兩個範圍面積不同,另方面資深前航空交通管制人士指出,機場近空的飛機操作與遠達100公里的閃電無關。機管局提出混淆視聽的數字,屬於誤導。機管局又說:「其中20次在機場1公里範圍內,代表機場範圍當日受到極度頻密的閃電影響」,知道了這個數據更令人光火,一整天才20次閃電竟然是「極度頻密」?要無數乘客困在飛機內3小時?
謬誤二:增加停機位沒有用,要建新跑道。機管局認為5月23日由於華南地區天氣惡劣,以致起飛航班少,但降落航班多,結果迫爆跑道,所以增加停機位沒有用,而是要建新跑道。但是文章裏的數據是「有112班航班降落,卻只有65班航班能夠起飛」,差額是47班,如果有49個登機橋停機位(簡稱「橋位」)的X形候機大樓已經建成,完全可以容納,不會有乘客被困飛機3小時,為什麼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者,新跑道已公布是飛機降落專用,更多飛機降落只會加劇擠在滑行道的問題,對起飛航班有多大貢獻呢?究竟機管局懂不懂邏輯?怕問題不夠煩嗎?
謬誤三: 林先生忽略安全。機管局文章指:「林先生可能忽略了一點,機場運作安全是我們的最重要考慮」,是失實的指控和嚴重的誣衊,他主持航空氣象服務和機場風切變警報系統研發工作多年,對航空安全有深入了解,對安全的關注肯定不比任何人低,他反對三跑的最基本原因正是航空安全問題。
謬誤四:有閃電則飛機不能靠泊大樓橋位。熟悉機場運作人士指,降落後的飛機可以藉自動系統泊入大樓的橋位,不必人手指揮,至於機管局稱受制於「地勤人員駕駛機橋接駁飛機」,要反問:機橋怎可能沒有避雷裝置?難道有所謂「紅閃」時乘客不能上機?至於其他地勤工作人員,其實也可以在適當防雷保護環境下作業。防雷不是什麼太空科技,只看機管局有否做好「職安健」的主動意識,目前的情况反映了「不做不錯」的怠惰,如果真的不懂,可以到內地或海外機場學習。
謬誤五: 花了錢等於提升。機管局強調自己已經花了不少錢,適時發展和配合需要,那我們就即管算一算這筆300億元的帳。耗資28億的二號客運大樓,有名無實,計劃拆掉重建,是重大浪費。北衞星客運廊造價10.5億,有如孤島,以巴士接駁,往返費時和要嗅廢氣,乘客怨聲載道,拖累機場排名下跌。海天碼頭造價10億,年客運量200萬左右,效率比「孤島」低一半以上。興建中的中場客運廊,耗資過百億,據稱只增加20個停機位,遠遠不足以接納當日擠在滑行道上的38架飛機,還佔用了興建49個泊機位X形大樓的地盤。我們看到的都是規劃和執行的失誤,過程中赤鱲角機場失去了「世界第一」,何來提升?有百多億元,我們很想知道去了哪裏。
歡迎機管局提供反饋,但期待得到專業的分析,而非語言偽術。與其花時間玩文字遊戲,不如多花時間做好機場管理。
作者是人人監機會召集人
機管局5點謬誤
謬誤一:閃電次數。機管局聲稱當天機場100公里範圍有30,593次雲對地閃電,遠比林先生引用全港1702次的數字為高,影射林先生數據有誤和低估天氣惡劣。一方面兩個範圍面積不同,另方面資深前航空交通管制人士指出,機場近空的飛機操作與遠達100公里的閃電無關。機管局提出混淆視聽的數字,屬於誤導。機管局又說:「其中20次在機場1公里範圍內,代表機場範圍當日受到極度頻密的閃電影響」,知道了這個數據更令人光火,一整天才20次閃電竟然是「極度頻密」?要無數乘客困在飛機內3小時?
謬誤二:增加停機位沒有用,要建新跑道。機管局認為5月23日由於華南地區天氣惡劣,以致起飛航班少,但降落航班多,結果迫爆跑道,所以增加停機位沒有用,而是要建新跑道。但是文章裏的數據是「有112班航班降落,卻只有65班航班能夠起飛」,差額是47班,如果有49個登機橋停機位(簡稱「橋位」)的X形候機大樓已經建成,完全可以容納,不會有乘客被困飛機3小時,為什麼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者,新跑道已公布是飛機降落專用,更多飛機降落只會加劇擠在滑行道的問題,對起飛航班有多大貢獻呢?究竟機管局懂不懂邏輯?怕問題不夠煩嗎?
謬誤三: 林先生忽略安全。機管局文章指:「林先生可能忽略了一點,機場運作安全是我們的最重要考慮」,是失實的指控和嚴重的誣衊,他主持航空氣象服務和機場風切變警報系統研發工作多年,對航空安全有深入了解,對安全的關注肯定不比任何人低,他反對三跑的最基本原因正是航空安全問題。
謬誤四:有閃電則飛機不能靠泊大樓橋位。熟悉機場運作人士指,降落後的飛機可以藉自動系統泊入大樓的橋位,不必人手指揮,至於機管局稱受制於「地勤人員駕駛機橋接駁飛機」,要反問:機橋怎可能沒有避雷裝置?難道有所謂「紅閃」時乘客不能上機?至於其他地勤工作人員,其實也可以在適當防雷保護環境下作業。防雷不是什麼太空科技,只看機管局有否做好「職安健」的主動意識,目前的情况反映了「不做不錯」的怠惰,如果真的不懂,可以到內地或海外機場學習。
謬誤五: 花了錢等於提升。機管局強調自己已經花了不少錢,適時發展和配合需要,那我們就即管算一算這筆300億元的帳。耗資28億的二號客運大樓,有名無實,計劃拆掉重建,是重大浪費。北衞星客運廊造價10.5億,有如孤島,以巴士接駁,往返費時和要嗅廢氣,乘客怨聲載道,拖累機場排名下跌。海天碼頭造價10億,年客運量200萬左右,效率比「孤島」低一半以上。興建中的中場客運廊,耗資過百億,據稱只增加20個停機位,遠遠不足以接納當日擠在滑行道上的38架飛機,還佔用了興建49個泊機位X形大樓的地盤。我們看到的都是規劃和執行的失誤,過程中赤鱲角機場失去了「世界第一」,何來提升?有百多億元,我們很想知道去了哪裏。
歡迎機管局提供反饋,但期待得到專業的分析,而非語言偽術。與其花時間玩文字遊戲,不如多花時間做好機場管理。
作者是人人監機會召集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