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資本市場中,歷史悠久的外資投行向來扮演「老大哥」角色,幾年前大型國企赴港上市潮中,外資投行幾乎取得壟斷地位,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隨着「油水豐厚」大型企業已取得上市地位,近幾年集資額較小的中小企開始慢慢主導本港新股市場,即便有幾隻大型企業來港上市,幾家外資大行聯手分食的局面也愈來愈常見。
翻查今年上市集資規模較大的幾家公司,均有三家以上投行保薦,除了外資投行聯手,中資投行也開始加入「大Deal」的「爭食」大軍。例如,今年「集資王」華泰證券(6886),有摩根大通、瑞銀及自家的華泰金融三家共同保薦。3月份上市香港寬頻(1310),58億元的集資額就已有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銀三家老牌投行聯合保薦。
在多家瓜分之下,即便集資規模大的交易回報也未必豐厚。不過歐振興說歷史悠久外資投行須通過參與知名度高公司的交易來打響自家招牌,因此即便佣金少也會選擇做「大Deal」,不會「放下身段」服務中小企。他預料,隨着本地投行競爭加劇及新股中小企化,外資行或減少本港融資業務比重,將重點轉向幫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海外併購業務。
翻查今年上市集資規模較大的幾家公司,均有三家以上投行保薦,除了外資投行聯手,中資投行也開始加入「大Deal」的「爭食」大軍。例如,今年「集資王」華泰證券(6886),有摩根大通、瑞銀及自家的華泰金融三家共同保薦。3月份上市香港寬頻(1310),58億元的集資額就已有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銀三家老牌投行聯合保薦。
在多家瓜分之下,即便集資規模大的交易回報也未必豐厚。不過歐振興說歷史悠久外資投行須通過參與知名度高公司的交易來打響自家招牌,因此即便佣金少也會選擇做「大Deal」,不會「放下身段」服務中小企。他預料,隨着本地投行競爭加劇及新股中小企化,外資行或減少本港融資業務比重,將重點轉向幫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海外併購業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