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問題未解決,來年開始面對退休潮,醫管局今年3月公布在未來5年斥資4億元,以合約方式聘用退休醫生繼續全職工作。將於9月退休的明愛醫院外科主管莫碧添亦選擇留在前線,但「戰區」從九龍西改去新界西,在屯門醫院繼續服務基層病人。醫生長期壓力大,他認為不同年代各有難處,期望年長醫生可「身教」醫者價值,籲新世代勿忘初衷,行醫是求奉獻,金錢與地位並非唯一的成功標準。
明報記者 梁杏怡
六成退休醫轉合約全職
據醫管局資料,今明兩年預計會有98名醫生退休,當中六成、即61人會重新以合約形式繼續全職在公立醫院工作。醫管局稱,退休合約醫生與同一職級的薪酬配套及聘用條件相若。
年屆60歲的莫碧添是港大醫學院「80班」畢業生,專攻肝膽胰外科的他在明愛醫院服務逾20年,診治過不少深水埗區基層病人,退休後仍繼續留守前線,只是改去基層多、服務人口更多的屯門醫院。莫醫生說,與港島等「富貴區」不同,基層病人醫療知識貧乏,甚依賴醫生,公營醫療承擔大部分病人,資深醫生更應留下服務基層市民,處理複雜個案。
指不同年代醫生各有難處
外界常把一代代人作比較,莫碧添卻認為新世代醫生並非不肯捱苦、拜金,不同年代的醫生其實各有難處,昔日「50後」醫生初出道工時長,惟社會不提標準工時,亦少人關注病人權益;如今醫人之餘卻要兼顧培訓、風險管理,還面對日漸增加的醫療訴訟,「我們當時的長工時,今時今日市民一定不能接受,因為會影響服務質素」。
莫碧添說,這幾年公院醫生人手不足最為嚴重,當病人要求愈來愈高,新醫生壓力大、工時長,又缺乏可以仿效的對象,容易忽略行醫初衷。因此,資深醫生有責任以「身教」傳承行醫價值,「如果你的老師、上司是要講準時放工,又要講金錢利益,你好難把一些好的價值觀教給年輕醫生」,他奉信行醫是奉獻,金錢地位非唯一生活標準。
信行醫是奉獻 搵錢「人各有志」
反觀其他退休醫生,莫碧添認同大部分同行多選擇投身私家醫療市場,但不會批評這是為求富貴,「人各有志,不會說對或不對」,並強調留在公立醫院也是個人興趣,如他自己便因愛挑戰,希望做更多複雜手術。
在明愛醫院逾20年,莫碧添以外科部團隊默契而自豪,部門每年只流失一兩名醫生,算是較穩定的團隊。11月他將過檔屯門醫院外科部做顧問醫生,這間醫院卻因醫護士氣低落備受關注,有好幾年的外科手術表現欠佳,至近年才有改善。莫碧添期望「幫得幾多得幾多」,並以多年經驗幫助屯門團隊磨合。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