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從頭認識伊斯蘭些利街百年清真寺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8日 21:35
2015年06月28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經過熱鬧的中環SOHO區,沿着扶手電梯,由堅道往上走,稍不留意,就會錯過那道藍綠色的繡花門,上面的石牌刻着金字「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說起清真寺,香港現有五座,分別位於中環、灣仔、尖沙嘴、柴灣及赤柱,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應是位於尖沙嘴的清真寺。


但原來,香港最早興建的一所清真寺,坐落於中環鬧市一隅,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中環清真寺近年獲發展局提供「維修資助計劃」,重新粉飾外牆、內牆,修復柱子和屋頂等,經過修葺的淡綠色伊斯蘭古老建築,被四周茂密的樹叢和石牆包圍之下,是鬧市中難得一見的莊嚴清雅。


這個月正值伊斯蘭教的齋戒月,教徒由破曉至日落之間這段時間,禁飲禁食禁慾。至於清真(Halal),除了是符合教義的飲食規條外,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清朝商船來港

船員建石屋禮拜

走過藍綠繡花門,迎面就是淡綠色的清真寺,繞到正門就能看見拱形雕飾門柱,以及圓形拱頂呼拜塔,非常富有伊斯蘭建築特式。在進寺參觀前,需尊重他們的宗教規條,必須穿著長裙或長褲及有袖衣物,也需脫下鞋子。而教徒在進寺禮拜時,更需要清潔臉、手和腳等,以保持潔淨。跟隨香港伊斯蘭聯會副主席Mr. Saeed Uddin和清真寺的Caretaker Mr. Sohail Khan,安靜地走進去,在氈子上坐下,聽他們解說這座古老清真寺的歷史。清真寺呈長方形,寺的內外已重新髹上淡綠色,石柱上的裝飾亦經過修補及清洗,已回復原有形態。寺頂的瓦片在二○一三年亦已重新換上,加上新的防水層和雨水渠,以應付香港這種落雨天。


坐在清簡的清真寺裏,追溯伊斯蘭教的傳入,原來早在清順治七年(一六五○年),已有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華經商,其間將商船停泊香港,在港的穆斯林船員便慢慢將宗教宣揚開去。及至十九世紀,在港定居的穆斯林船員和英國駐港印度士兵增多,信徒在一八四九年興建了一座石屋,並聚集在此做禮拜。其後教徒在一八七○年向政府申請撥地,正式興建全港第一座清真寺,直至一九一五年,清真寺重建擴大,並保留了原來的尖塔和支柱。現在的清真寺佔地四千平方呎,可容納超過四百人,並於二○一○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圓頂玻璃

刻真主七尊名

寺頂的呼拜塔見證了這百多年的歷史,而一直用作禮拜前十五分鐘呼喚教徒進寺行禮拜。寺內有一個向天突出的圓頂,圓頂的彩色玻璃上有真主阿拉的七個名字,Mr. Uddin補充,阿拉其實有九十九個尊名。寺內牆上的圓石,上面刻有阿拉伯文,由一九一五年保留至今。清真寺坐向沙特阿拉伯的聖城麥加,麥加是創教者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而寺內一個凹陷的牆身,就是壁龕,用作提示教徒朝拜聖城的方向。旁邊的宣教台,也由一九一五年沿用至今,以作宣教講道。寺內的拱形窗上均綴有彩色玻璃,以幾何圖形為主,也為清真寺添上絢爛的伊斯蘭色彩。在清真寺的正對面,有一座三層高舊式建築,Mr. Uddin說該舊樓在一九五○年直至現在,也有穆斯林在此居住。


按時禮拜

日出前到夜晚 每天五次

Mr. Uddin說,伊斯蘭教徒一天需要按時禮拜五次,分別是日出之前、中午約1時、下午約5時、日落之後,以及入夜約9時。祈禱時誦念《古蘭經》,並有一套特定禮儀,包括站立、鞠躬、叩頭、跪坐等,教徒如果有時間,還會親自到清真寺禮拜。而到寺內禮拜時,男性只需依到達的先後時間來排序,而女性則需要在寺內分隔的地方禮拜。每逢星期五,清真寺都會舉行一眾信徒非常重視的聚禮,也是清真寺最熱鬧的一天。Mr. Uddin說,香港現時已有超過30萬伊斯蘭教徒,包括來自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中東等,當中也有不少是華人信徒。


齋戒月

克制慾望 銘記世人不幸

這個月正值伊斯蘭教的齋戒月(Ramadan),每逢伊斯蘭曆中的第九個月(今年是6月18日至7月17日),穆斯林需要在破曉及日落之間齋戒,約是凌晨四時至晚上七時。在這段時間之內,穆斯林禁止吃喝和房事,其餘時間則可以照常飲食。Mr. Uddin解釋,齋戒有兩個目的,一是來自真主阿拉的命令,「真主阿拉給世人所有東西,所以信徒也應犧牲自己的慾望,從而建立真實的力量」。另一點是,「當在你面前有水、果汁、食物,但你有強大的信念而不去吃它」,信徒面對誘惑時能克制慾望,並且體驗飢餓,懂得憐憫,「銘記這個世上仍有不幸的人,他們沒有食物,不論是非洲,甚至在中國也有發生」。作為一種宗教,Mr. Uddin認為伊斯蘭教是導人向善的,「我們應該待人友善、謙虛,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即使他們不是穆斯林,我們也要待他們友好、平等,也要捐獻。伊斯蘭教只教人和平、安寧、不能傷害任何人,應待人以善。假若有穆斯林有所違反,我們不會視之為穆斯林,我們會對他們破壞了穆斯林之名而感到生氣。」


摩羅街 舊時印度水手擺賣

摩羅廟街 毗鄰「摩羅廟」

在清真寺後方,有一條摩羅廟街(Mosque Street)及摩羅廟交加街(Mosque Junction),都因毗鄰清真寺而得名。在開埠之後,英國在印度招攬不少印度軍人,並調派至香港,後來不論印巴籍,都被當時的華人稱為「摩羅差」,於是清真寺亦被俗稱為「摩羅廟」。中環還有一條街叫作「摩羅街」(Lascar Row),據說當時有不少印度人在摩羅上街擺地攤、賣二手貨,Lascar即印度水手,街道因而得名。而據香港伊斯蘭組織網站Islamic Trust記載,在十九世紀,伊斯蘭海員就在摩羅下街(Lower Lascar Row)舉行了第一次聚會,此後更持續了一段時間。那段時期,人們都不敢拿着豬肉經過,深怕打擾他們禮拜。現在的摩羅上街及下街,仍有各種店舖和地攤,售賣古董雜貨。原來這條街道還被稱為Cat Street(貓街),因為這裏當年有賣「老鼠貨」,即是偷來的賊贓,吸引不少像「貓」的買家來尋寶。


自助午餐 體驗清真滋味

穆斯林要吃有「清真」(Halal)認證的食物,不過如果真的找不到清真食物,也可以只吃蔬菜和魚。Mr. Uddin說香港現時有66家清真餐廳,他還給我介紹了一家在中環蘭桂坊附近開設的清真餐廳ista。想不到現在清真食物還有自助午餐可吃,菜式有牛肉、羊肉、雞肉、薯仔等,烹調方式用傳統的燒烤,或印度香料醃製,味道很香濃,再配以較長身及以香料煮過的印度米,或薄餅naan食用。由於豬被視為不潔,所以禁止食用,血和酒精也被禁止,所以餐廳不提供豬肉和酒精飲品。


肉類禱告放血 切割講究

餐廳總經理Mr. Tariq Mahmood拿出一隻標明以「清真」方式處理過的冰鮮雞,他解釋在屠宰時,需要禱告,然後割開動物的頸部放血,因為血也是不潔之物,容易讓人生病,所以不能食用,然後肉類還要適當地切割。Mr. Mahmood說,因為人道關係,清真食物也愈來愈受歡迎。現時正值齋戒月,穆斯林在白天不能進食,直到晚上解禁後,Mr. Uddin說他們會先吃一些蜜棗(dates)、喝點水或果汁,然後再祈禱,便可以吃一頓豐富的晚餐。


ista

地址:中環雲咸街29號東方有色大廈2樓

電話:2530 5353

些利街清真寺

開放時間﹕周二至日,上午11時30分至晚上8時;周五,下午3時至晚上8時

注意事項﹕參觀者必須穿著裙子包裹身體,或穿上恤衫及長褲

清真寺導賞團

時間﹕周二至日,上午11時30分至晚上8時

周五,下午3時至晚上8時

請向在場的負責人或看管人提出導賞要求(英語、粵語或阿拉伯語)

電話﹕2838 9417/ 2523 7743

電郵﹕trustees@netvigator.com

私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巡迴相片展覽

展出十八幢獲「維修資助計劃」的私人擁有已評級歷史建築照片,包括些利街清真寺、聖士提反書院三號平房、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等。


舉辦機構: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

時間:7月8日至21日

地點:中環元創方Staunton 5樓 Verandah S5A-S5C

巡迴相片展覽詳情,請瀏覽文物保育網頁(www.heritage.gov.hk)或致電2848 6230查詢

文/ 李寶瑜

圖/ 郭慶輝、李寶瑜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