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音樂,是世界共通語言,無分國籍年齡都可享受不同類型的音樂,大家身邊更可能有不少朋友懂得演奏樂器,而提起樂器,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哪種?
鋼琴?結他?小提琴?
還是中式的二胡、揚琴之類?
無論如何,不少樂器其實也是用木材製作的,雖然小弟對樂器演奏一竅不通,但對樂器的製作及維修等卻甚有興趣,故將一連幾期為大家介紹不同的樂器匠人。
整鼓,由打鼓開始
想訪問樂器匠人,該前往維也納還是哪個歐洲城市呢?原來毋須這樣大費周章,因為香港這彈丸之地其實已經卧虎藏龍,既有自學的、也有專門前往外國深造的樂器匠人,各懷着有趣經歷和故事。今期先訪問打日本太鼓的朱秀文女士﹙Virginia﹚及她的拍檔湯時康先生﹙Tom﹚。有留意形體表演或即興劇場的朋友,對二人的名字該不會陌生,因二人都是資深的表演者,也分別是「撞劇團」的主席和創團成員及編導。
要說Tom的自學整鼓經歷,先要由香港唯一女子太鼓樂團,創團成員Virginia愛上日本太鼓談起﹕「打咗太鼓十幾年,由最初玩吓到後來愈嚟愈認真,因為太鼓唔單止係打鼓,仲係成個身體都要運用到,係人同鼓、同空間環境一體嘅表演藝術,探索外在同內裏關係,可以認識自己身體、呈現或者釋放自己情緒,聲音嘅looping對自己嘅集中力都係一種訓練……」不說不知,太鼓雖然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之一,凡祭典之時都會見到,然而,還有另一個國家,把日本文化承傳了不少,說的是美國。據網上綜合資料顯示,十八世紀末開始,日本人移民美國的數字,便因不同時期的各種原因陸續上升,因而一併把不少日本文化帶到美國,以太鼓為例,據Virginia所言,美國就差不多有二、三百隊太鼓的藝團,而Virginia和Tom與打鼓製鼓的緣分,也是來自美國。
鼓與雕塑的結合
最近在牛棚1a space,Virginia參與了一個名為「初白」的藝術聯展,展出九位五十至六十年代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作品,她的參展作品《芝麻、塵土、漂浮木》甚為特別,既可當作靜態的雕塑欣賞,也可用作表演。「屋企喺梅窩,喺後山執到件漂流木,個形態好特別,可塑性好強,阿Tom幫我處理同製作,加上幾面扇鼓,佢都試咗幾次先做到,旁邊放嘅黑白芝麻,既有是非黑白嘅隱喻,亦同髮色轉變、年齡有關,呼應個展覽……」Virginia說罷便坐近展品,徒手敲打出一些隨意的節奏,咚咚的鼓聲在泛黃的射燈下於展場內迴盪,別有一番靈氣。
工具可以自己整
「有人打鼓,就要有鼓,除咗買,不如試吓自己整。」Tom笑言。一邊廂,因Virginia在美國認識了打太鼓的日本人,對太鼓認識更深,後來更在美國參加一個太鼓的國際會議,透過聲音實驗的工作坊探索聲音的產生;另一邊廂Tom在香港遇到日裔美籍製太鼓師傅,感受到美國DIY的風氣之餘,再於網上參看相關的教學片段和資料,便開始動手嘗試製作各類型的鼓。「日本最傳統嗰啲太鼓要用神木做,手工要求好高,當然做唔到;但喺美國見到啲人用酒桶改裝都幾好喎,咪試吓囉……不過香港啲橡木桶早有人要咗,唯有再搵吓。
最初整之前先試吓拆開一個中國鼓嚟睇吓裏面,研究吓啲木點併埋,原來市面上賣嘅鼓有啲手工同材料都幾粗,另外又要搵吓邊度有做鼓面嘅生皮(即未經加工處理的羊皮、牛皮之類)賣,工具方面如果全部要跟足嚟買,既唔知去邊度搵,而且咁買法買唔掂,咪試吓運用自己嘅方法,去做啲啱自己用嘅工具……」由實際需要、到好奇研究、然後在實踐中累積經驗,提到較深印象的經歷,Tom說是第一次拉皮(鼓面製作)的經過﹕「嗰時係夏天,只知道拉皮要整濕啲皮,唔知道原來要注意時間,加上生皮係未經處理嘅,無做防腐,結果啲皮發晒霉!」兩年左右的自學經歷中,透過和朋友交流,加上Virginia的用家意見,Tom大致完成了六至七個不同類型的鼓,最新一件還別開生面地和雕塑結合在一起呢!
後記
相較其他樂器,鼓的結構雖看似簡單,演奏方法也相對易入手,然而要演奏得好,當然沒眼見的簡單;要製作一個鼓出來,就更是不容易。小弟向來對自學各種事情的人十分佩服,沒有導師督促,加上要自己反覆琢磨鑽研,少點毅力、恆心和努力都不行。尤其在這個物質豐饒的年代,付出金錢便什麼東西都好像唾手可得,其實愈是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就愈不感興趣去發掘箇中奧妙,當然也不易感恩和珍惜。小時候我們拿着個空餅罐敲敲打打便已樂上半天,拾到橡筋圈、紙皮等也可玩出不同花樣,現在的孩子呢?只懂自學下載Apps吧?
相關資料:
大點鼓:http://www.hongkongtaiko.com/ODAIKO/O_Daiko.html
初白:https://earlywhite.wordpress.com/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天仁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鋼琴?結他?小提琴?
還是中式的二胡、揚琴之類?
無論如何,不少樂器其實也是用木材製作的,雖然小弟對樂器演奏一竅不通,但對樂器的製作及維修等卻甚有興趣,故將一連幾期為大家介紹不同的樂器匠人。
整鼓,由打鼓開始
想訪問樂器匠人,該前往維也納還是哪個歐洲城市呢?原來毋須這樣大費周章,因為香港這彈丸之地其實已經卧虎藏龍,既有自學的、也有專門前往外國深造的樂器匠人,各懷着有趣經歷和故事。今期先訪問打日本太鼓的朱秀文女士﹙Virginia﹚及她的拍檔湯時康先生﹙Tom﹚。有留意形體表演或即興劇場的朋友,對二人的名字該不會陌生,因二人都是資深的表演者,也分別是「撞劇團」的主席和創團成員及編導。
要說Tom的自學整鼓經歷,先要由香港唯一女子太鼓樂團,創團成員Virginia愛上日本太鼓談起﹕「打咗太鼓十幾年,由最初玩吓到後來愈嚟愈認真,因為太鼓唔單止係打鼓,仲係成個身體都要運用到,係人同鼓、同空間環境一體嘅表演藝術,探索外在同內裏關係,可以認識自己身體、呈現或者釋放自己情緒,聲音嘅looping對自己嘅集中力都係一種訓練……」不說不知,太鼓雖然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之一,凡祭典之時都會見到,然而,還有另一個國家,把日本文化承傳了不少,說的是美國。據網上綜合資料顯示,十八世紀末開始,日本人移民美國的數字,便因不同時期的各種原因陸續上升,因而一併把不少日本文化帶到美國,以太鼓為例,據Virginia所言,美國就差不多有二、三百隊太鼓的藝團,而Virginia和Tom與打鼓製鼓的緣分,也是來自美國。
鼓與雕塑的結合
最近在牛棚1a space,Virginia參與了一個名為「初白」的藝術聯展,展出九位五十至六十年代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作品,她的參展作品《芝麻、塵土、漂浮木》甚為特別,既可當作靜態的雕塑欣賞,也可用作表演。「屋企喺梅窩,喺後山執到件漂流木,個形態好特別,可塑性好強,阿Tom幫我處理同製作,加上幾面扇鼓,佢都試咗幾次先做到,旁邊放嘅黑白芝麻,既有是非黑白嘅隱喻,亦同髮色轉變、年齡有關,呼應個展覽……」Virginia說罷便坐近展品,徒手敲打出一些隨意的節奏,咚咚的鼓聲在泛黃的射燈下於展場內迴盪,別有一番靈氣。
工具可以自己整
「有人打鼓,就要有鼓,除咗買,不如試吓自己整。」Tom笑言。一邊廂,因Virginia在美國認識了打太鼓的日本人,對太鼓認識更深,後來更在美國參加一個太鼓的國際會議,透過聲音實驗的工作坊探索聲音的產生;另一邊廂Tom在香港遇到日裔美籍製太鼓師傅,感受到美國DIY的風氣之餘,再於網上參看相關的教學片段和資料,便開始動手嘗試製作各類型的鼓。「日本最傳統嗰啲太鼓要用神木做,手工要求好高,當然做唔到;但喺美國見到啲人用酒桶改裝都幾好喎,咪試吓囉……不過香港啲橡木桶早有人要咗,唯有再搵吓。
最初整之前先試吓拆開一個中國鼓嚟睇吓裏面,研究吓啲木點併埋,原來市面上賣嘅鼓有啲手工同材料都幾粗,另外又要搵吓邊度有做鼓面嘅生皮(即未經加工處理的羊皮、牛皮之類)賣,工具方面如果全部要跟足嚟買,既唔知去邊度搵,而且咁買法買唔掂,咪試吓運用自己嘅方法,去做啲啱自己用嘅工具……」由實際需要、到好奇研究、然後在實踐中累積經驗,提到較深印象的經歷,Tom說是第一次拉皮(鼓面製作)的經過﹕「嗰時係夏天,只知道拉皮要整濕啲皮,唔知道原來要注意時間,加上生皮係未經處理嘅,無做防腐,結果啲皮發晒霉!」兩年左右的自學經歷中,透過和朋友交流,加上Virginia的用家意見,Tom大致完成了六至七個不同類型的鼓,最新一件還別開生面地和雕塑結合在一起呢!
後記
相較其他樂器,鼓的結構雖看似簡單,演奏方法也相對易入手,然而要演奏得好,當然沒眼見的簡單;要製作一個鼓出來,就更是不容易。小弟向來對自學各種事情的人十分佩服,沒有導師督促,加上要自己反覆琢磨鑽研,少點毅力、恆心和努力都不行。尤其在這個物質豐饒的年代,付出金錢便什麼東西都好像唾手可得,其實愈是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就愈不感興趣去發掘箇中奧妙,當然也不易感恩和珍惜。小時候我們拿着個空餅罐敲敲打打便已樂上半天,拾到橡筋圈、紙皮等也可玩出不同花樣,現在的孩子呢?只懂自學下載Apps吧?
相關資料:
大點鼓:http://www.hongkongtaiko.com/ODAIKO/O_Daiko.html
初白:https://earlywhite.wordpress.com/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天仁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