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正當安倍政府正在為如何引導輿論支持「安保法案」而煩惱之際,自民黨內部爆發一宗涉嫌「壓制輿論」的醜聞,引發社會嘩然。對安倍政府而言,此一事件無可避免地對目前在國會就「安保法案」的討論進展帶來新的障礙,也很可能衝擊安倍政府的威信及政權的穩定性。
事發於6月25日,地點是自民黨總部。由力挺安倍的年輕議員所組成的「文化藝術懇談會」在當天召開首次會議,共有37人參加,首相官邸方面也派出內閣官房副長官加藤勝信、黨總裁特別補佐萩生田光一出席。
重點是,在討論到不少輿論對「安保法案」持批評態度時,出現了「若要懲戒不挺政府的媒體,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媒體沒有廣告收入,盼能策動『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經團連」,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團體)設法配合。還有議員批評沖繩的兩家主要報紙即《沖繩時報》、《琉球新報》已「完全被左翼勢力掌控了,須加以導正才行」。作為主講嘉賓的「右翼」作家百田尚樹更直言「沖繩這兩家報社不擊潰不行」。
由於這些「爆炸性」的言論不小心曝光,因而引發輿論界與社會的激烈反彈。6月27日,日本五大報紙,除了「右翼輿論重鎮」《產經新聞》之外,《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甚至中間偏右的《讀賣新聞》都不約而同地發表社論,抨擊這些言論。其中,《讀賣》在社論標題直接表達「不能坐視『壓制報道』的言論」態度,《朝日》則強調「如果這樣的風潮繼續下去,民主主義的基石無可避免地受到侵蝕。
被點名的沖繩兩大報紙《沖繩時報》、《琉球新報》則罕見地聯合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這些破壞新聞與言論自由的行為。這波「壓制輿論」事件還燃燒到經濟界,日本郵政社長西室泰三也表示「思考如何壓制媒體的人,已偏離民主主義的原則」,而某大電機公司的負責人則批評「只報道符合政府立場,不像是『大政翼贊會』嗎?」
港新聞自由受侵蝕 遠比日本嚴重
「大政翼贊會」是二戰期間唯一的全國性政治團體組織,其功能在配合日本軍方的戰爭國策,因此當時的動員體制被稱為「翼贊體制」。在此體制下所有其他政黨都不能存在,也是言論、新聞管制最嚴的時期。
誠然,日本政府現在推動的「安保法案」不應解讀為是為恢復「軍國主義」鋪路。事後自民黨內部也已對「失言」者做了懲戒處置,然而執政黨年輕一輩的議員之中存在如此對新聞與言論自由的原則與精神背道而馳的思想不能不讓人感到憂慮。
近年來,香港社會在新聞自由的負面話題也層出不窮。為了迎合政府的政策及意向,一些原來中立的媒體也自我設限、自我整頓。不僅如此,去年以來已出現香港地產商及大超市不敢繼續在敢批評政府的某報刊登廣告的現象。今日香港新聞自由受到侵蝕的情况顯然已遠比日本來得嚴重,能不令人擔憂嗎?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事發於6月25日,地點是自民黨總部。由力挺安倍的年輕議員所組成的「文化藝術懇談會」在當天召開首次會議,共有37人參加,首相官邸方面也派出內閣官房副長官加藤勝信、黨總裁特別補佐萩生田光一出席。
重點是,在討論到不少輿論對「安保法案」持批評態度時,出現了「若要懲戒不挺政府的媒體,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媒體沒有廣告收入,盼能策動『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經團連」,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團體)設法配合。還有議員批評沖繩的兩家主要報紙即《沖繩時報》、《琉球新報》已「完全被左翼勢力掌控了,須加以導正才行」。作為主講嘉賓的「右翼」作家百田尚樹更直言「沖繩這兩家報社不擊潰不行」。
由於這些「爆炸性」的言論不小心曝光,因而引發輿論界與社會的激烈反彈。6月27日,日本五大報紙,除了「右翼輿論重鎮」《產經新聞》之外,《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甚至中間偏右的《讀賣新聞》都不約而同地發表社論,抨擊這些言論。其中,《讀賣》在社論標題直接表達「不能坐視『壓制報道』的言論」態度,《朝日》則強調「如果這樣的風潮繼續下去,民主主義的基石無可避免地受到侵蝕。
被點名的沖繩兩大報紙《沖繩時報》、《琉球新報》則罕見地聯合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這些破壞新聞與言論自由的行為。這波「壓制輿論」事件還燃燒到經濟界,日本郵政社長西室泰三也表示「思考如何壓制媒體的人,已偏離民主主義的原則」,而某大電機公司的負責人則批評「只報道符合政府立場,不像是『大政翼贊會』嗎?」
港新聞自由受侵蝕 遠比日本嚴重
「大政翼贊會」是二戰期間唯一的全國性政治團體組織,其功能在配合日本軍方的戰爭國策,因此當時的動員體制被稱為「翼贊體制」。在此體制下所有其他政黨都不能存在,也是言論、新聞管制最嚴的時期。
誠然,日本政府現在推動的「安保法案」不應解讀為是為恢復「軍國主義」鋪路。事後自民黨內部也已對「失言」者做了懲戒處置,然而執政黨年輕一輩的議員之中存在如此對新聞與言論自由的原則與精神背道而馳的思想不能不讓人感到憂慮。
近年來,香港社會在新聞自由的負面話題也層出不窮。為了迎合政府的政策及意向,一些原來中立的媒體也自我設限、自我整頓。不僅如此,去年以來已出現香港地產商及大超市不敢繼續在敢批評政府的某報刊登廣告的現象。今日香港新聞自由受到侵蝕的情况顯然已遠比日本來得嚴重,能不令人擔憂嗎?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0)